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汪華的故事:奇翹少年 作者: 文章來源:績溪縣政協(xié) 點擊數(shù): 10805 更新時間:2017/1/1 11:32:03
編者按:2017年是“我縣強化工作執(zhí)行年”,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2468”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xiàn)“兩大目的地”,打響我縣文旅強縣品牌,講好績溪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績溪、宣傳績溪,縣政協(xié)歷時一年,精心編撰了《績溪民間故事》內(nèi)容詳實,豐富多彩,意義深遠。績溪視窗將以圖文或視頻的方式連載,以饗讀者。
汪華的故事
汪華,字國輔,號英發(fā),相傳他小的時候懵懵懂懂,后來,做出極大的功業(yè),封了極大的爵位越國公,千百年來,奉祀他的廟宇遍布徽州各地,世代相傳他的故事,膾炙人口。這里,只選錄他起兵前的四段故事。 一、奇翹少年 南朝宋孝武帝死后,北魏大肆進犯。文帝卻只知戲狎,不理朝政,眾臣規(guī)諫,無一聽從。軍司馬汪叔舉覺國興無望,遂隱退不仕,潛跡徙居新安登源,耕讀度日,竟活到百歲,無疾而終。子泰、孫勛明皆生得強健勇猛,既不愿為腐敗朝廷賣命,又不安于山野寂寞,十五六歲時,便跟了人去學做販賣生意。徒步肩挑,布衣草履,省吃儉用。兩代人,不覺積攢了二十余萬,大小伙計有百十余人。勛明又覺得世事動蕩不定,經(jīng)商風險太大,見兩個兒子僧塋(yínɡ)、僧湛身體瘦弱,更經(jīng)不起商途風霜,便讓其讀書。僧塋、僧湛不負父望,雙雙成為一方年青才俊。時經(jīng)改齊、梁、陳三朝二十多年,兄弟倆分別被封為海寧令、鄱陽令。 單表僧塋,在海寧任上,識度宏遠,遇事有法,任外界烽火連天,卻能憑借山水深隔,守得一方平安,尤其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可惜子嗣不旺,五十歲時才生得一子。小兒呱呱落地,面方耳大,一副福相。僧塋企望其長大后能英明華發(fā),像歷代先祖那樣成為國家輔臣,便取名華,字國輔,號英發(fā)。兒子五歲時,僧塋便辭官回家,親自授課。起初,汪華確實聰明伶俐,過目不忘,七八歲時便能將那四書五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僧塋認為要兒子成才,單靠自己教授不夠,便又請了本縣的一位姓程的名儒來家教讀汪華。卻不料,自那程先生來后,汪華便漸漸地變得癡呆起來,不僅學問毫無長進,而且連先前能倒背如流的功課,也背得顛三倒四,張冠李戴。挨了不少打,換了幾位先生,汪華不只絲毫不長進,反而越來越倒退,竟然連一段《倫語》都背不完整。倒是對農(nóng)活樣樣在行,犁田耙地一上手就會,第一次下田插秧,又快又整齊,四五個長工都趕不上他。僧塋覺得既然兒子生成的務農(nóng)胚,只好隨他去了。 汪華小少年紀,卻又極其慷慨,家里做了糕點,收下時鮮水果,他都要與村中小伙伴們分食。僧塋也喜歡兒子大方。十歲以后,汪華越來越大方,青黃不接時,貧苦人家來借糧,借一斗,他親自給人量得滿頂尖,還另加一兩升,還說:“多借你一些,有就還,沒有就算了。”也不記賬。夏收或秋收后,人家來還糧,他又說:“你家那點糧食能吃到下季收獲嗎,吃不到就以后再還好了。”起初,僧塋也不介意,認為兒子與村人結(jié)善緣。可是,汪華的善事越做越大,名聲也越來越大,不只本村人常來借糧,方圓幾十里的人也來借;不只貧苦的人家來借,那不愁吃不愁穿的人也換上一套破衣破褲來借,皆是有借無還。雖然三代先祖連墾帶買,掙得上千畝田地,富甲一方,卻也經(jīng)不起兒子由此亂做好人,潑天家私,也是一盤瞎賬。僧塋便不再讓他插手了,才止住了這個越來越深的無底洞。 汪華不能經(jīng)手借貸,變得更加懵懂起來,一天到晚,一句話也不說,好似啞子一般,要么,格格喇喇指天畫地,不知說什么,誰也聽明白。遇著飲食,不論多少,好像肚內(nèi)有火爐熱灶,無有不納,才放下飯碗,沒過一個時辰,又說餓了,甚至夜里也要起來數(shù)次,不論冷菜剩飯,還是糕點水果,大吃一番,才繼續(xù)上床睡覺。僧塋不免焦慮:自己百年之后,這個數(shù)代積累起的家私恐怕還會敗在兒子手里。 這年除夕,長工們結(jié)算了工錢,回家過年,只有老家人方成,原是北方逃難來的,僧塋見他忠厚老實,就留他住下,做長工頭子。方成老伴有病,沒生得一男半女,也沒娶妾,僧塋待如兄弟。一道歡歡喜喜吃年夜飯,舉杯把盞,飲至半酣,僧塋忽然淚下。 方成問其緣故,僧塋道:“我也不為著別的,只因華兒,如今十三歲了,卻如此這般,這如何是好?”說畢,便凄凄慘慘、嗚嗚咽咽哭將起來。 方成勸道:“老朝奉,不消著急,明年小主十四歲。新安俗例,人到十三四歲,就要出門學做生意。我看小主雖則不大言語,心中也還有機靈,面貌上也有些福氣,不如給他些本錢,我?guī)鲩T學學乖,歷練幾年,就不難了。”僧塋嘆口氣道:“也只好這般打算了。” 若知后事,請看下一章《初涉商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