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林計造“金鑾殿”
胡梅林是個孝子,受封兵部尚書后,即告假返鄉探母、祭祖。
胡梅林榮歸故里,給繼母葉氏帶來了許多綾羅綢緞、珍寶古玩,還帶來了江幫菜名廚,烹飪海味,讓繼母嘗鮮。一時間,龍川村是一片歡騰,尚書府內張燈結彩,賓客盈門。隆重的祭祖儀式過后,拜訪的地方官吏,敘舊的鄉親好友,走親戚的姑表姨舅,終日絡繹不絕,忙得尚書大人應接不暇,樂得老太太合不攏嘴。
一日,龍川村下游汪村的汪姓老秀才來訪。因汪姓是胡氏家族的老親戚,歷代都有聯姻結親,故胡老太太和胡梅林都十分看重,不僅食宿周到盛情款待,還準備了一份厚禮。誰知這汪老秀才不受厚禮,說有一事相求,請尚書大人胡梅林出面重修汪村的汪公廟。
原來,位于登源河西岸唐金巖山麓的汪公廟,與汪村隔河相望,始建于宋朝,是為祭祀汪氏顯祖唐朝越國公汪華所建。因廟小香火旺,不便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特別是每年的花朝盛會,人山人海,祭拜汪公老爺的隆重儀式,無法按程序進行。汪村村民和汪姓宗族長輩多次聚會議事,決定擴建廟宇,重筑汪王城,正打算物色一位有名望地位的人士出面籌資問事,主持修建事宜。此時恰逢胡梅林回鄉探母祭祖,于是汪老秀才便利用走親戚的機會,代表族人登門拜請,并向胡老太太和胡梅林將事情說個來龍去脈。
老太太聽說是重修汪公廟,忙對胡梅林說:“兒啊,這是件積善積德的大好事,汪家人相信你,你就多出些銀子,造座金鑾殿來供汪洋老爺(汪華神像又稱汪公菩薩、花朝老爺、汪洋老爺),娘也好見識見識金鑾殿的樣子。”胡梅林忙點頭應諾。
次日,胡梅林和汪老秀才一起來到汪村,先拜謁汪公廟,然后在廟四周實地考察一番。只見廟址在唐金巖山麓,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廟前綠水回環,三山朝供;廟后山形靠椅,樹木蔥蘢;其左綠照潭碧波蕩漾;其右鞍馬山意欲騰空,果然風水寶地。胡梅林心中大喜,汪老秀才乘機說,這塊風水寶地,真是造金鑾殿也配得上。胡梅林說,金鑾殿豈能隨便亂造,但老娘的話倒提醒了我,我想參考皇宮的格局,造一座氣勢宏偉的廟宇。汪老秀才連聲道好。胡梅林又讓汪老秀才挑選一名手藝好的工匠,隨從進京,臨摹采樣。
汪老秀才的侄兒汪天乙,木匠出身,手藝高超,亦精通磚、石工藝,人稱小魯班天乙師傅,在縣內很有名氣,曾參加龍須山龍峰禪院的修繕工程,當過領班師傅。眼下正在徽州府衙干活,汪老秀才忙派人去徽州衙,叫回侄兒,隨從胡梅林進京。
胡梅林帶著汪天乙下南京,到蘇州,上京都,沿途參觀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宮殿廟宇,游覽了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走訪了堆金砌玉的王爺相府。汪天乙的確開了眼界,既看了精巧玲瓏的江南園林,又看了高大宏偉的北方建筑,還瀏覽了莊重華美的帝王宮殿,見識了許多流派的建筑風格。在胡梅林的啟發下,汪天乙開始勾畫汪公廟的草圖,把徽派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宮廷殿宇的布局結合起來。但是在設計大廟正殿的屋頂時,卻碰到了難題,正殿開間大,跨度大,內部結構不知如何處理。
胡梅林只好疏通關系,以親隨身份帶汪天乙進宮。哪知宮里規矩很嚴,不得東張西望,更不準抬頭仰視,汪天乙急中生智,忙捂著肚子,倒地打滾,胡梅林心領神會,忙替他遮掩,對總管大監道,他有肚痛病,躺一會就會好的。汪天乙忙停住打滾,仰面把屋頂看仔細。這就是后來江南一絕——汪公廟正殿的螺旋結頂、無梁殿結構的來歷。
汪天乙自京城返鄉后,即按照胡梅林的要求,聘請百名工匠,雇用千余勞力,歷時三年六個月,造就了氣勢非凡的汪公廟。
重建的汪公廟三進七開間,占地 1500 余平方米,紅墻黛瓦,三層飛檐。廟后還修建了祭祀汪村汪姓始遷祖汪叔舉的“司馬公祠”(司馬為汪叔舉的官銜,列汪姓四十世祖。汪華列四十四世祖)。廟四周還沿山水走勢,按汪華當年屯兵的布局,修筑了城墻,號稱汪王城。汪王城內,廟前翠竹掩映,廟后松柏蔥蘢,廟門兩側,石獅威嚴,磚雕精美。廟內左鐘右鼓,六尺見方的忠烈二字,分別書寫在東西墻壁上,正中供汪華坐像,像高八尺,整根園木雕就,寶像莊嚴,形態逼真,坐像上方殿頂為飾以木雕的螺旋式結構。像后龕座供奉汪華列祖像。坐像前兩根合抱粗的梁柱上,各有一條金龍盤旋而下,兩龍昂首相對。盤龍柱兩邊的梁柱上掛有柱聯:“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績垂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美名滿神州。”整個殿宇的木結構部件,梁、柱、袱、額枋、斜撐、駝峰、斗拱等均刻有精美的徽派木雕。
汪公廟的豪華宏偉,使汪胡兩姓族人和登源河兩岸的村民高興不已,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便有小人寫信向皇上告密,誣陷胡梅林。正當人們準備為汪公廟竣工、汪公老爺開光舉行慶典活動的時候,京城傳來消息,皇上已派欽差大人前來績溪,查辦胡梅林私造金鑾殿的滅族之罪。這消息引起了村人的驚慌,也驚動了胡梅林的母親胡老太太,胡老太太忙叫來汪老秀才商量對策,決定立即派汪天乙帶領三五人上路,打探欽差大人的行程,同時約定,如果來者不善,問題嚴重,汪天乙等人就在丁嶺上張舉紅傘為號(丁嶺是當時縣城到汪村、龍川村的必經之路,嶺頂有路亭,為上朝龍川人戶部尚書胡富所建),告知村人,村人則派人日夜守望。
汪天乙等人在翚嶺上迎到了欽差大人,一見面卻是熟人,原來欽差正是皇宮里的總管大監,與汪天乙在皇宮里見面后,佩服汪天 乙的聰明,便成了朋友,此次奉旨出京,到蘇州采辦宮廷用品,順便查訪此事。汪天乙便細說胡梅林義造汪公廟的經過,并針對告密信中的“紅墻”、“鰲魚”、“螺旋結頂”等內容作解釋說,廟四周用了紅墻,但未用琉璃瓦,屋脊上的鰲魚是鎮火之用,其形狀為龍頭魚尾,與皇宮里的鰲魚有別,螺旋結頂的構造是采用小開間無梁殿造法,也不同皇宮里的殿頂。欽差大人聽后大悅,表示到現場看過后再回京奏明皇上。于是汪天乙便派人先回村報告,自己則陪同欽差大人緩緩而行。
回村報告的村民,因走得太急,在丁嶺上遇上雷雨,忘記了聯絡暗號,張開了紅傘避雨,誤傳號令。守望的村民,見紅傘張開,認為大事不好,即回村稟報,老太太一聽,忙說:“倒灶了,一人做事一人當,是我叫兒子造金鑾殿,連累了子孫。”于是服毒自殺。
欽差大人查看了汪公廟后,回京如實奏明皇上,并把胡老太太服毒之事也上奏了。皇上聽完原委,知道了冤情,便下旨宣布胡宗憲無罪,并追封胡老太太為誥命夫人。汪老秀才作了詩傳頌此事,村人至今仍記得幾句:
遵母命,做善事,宗憲義造汪公廟,情理之中,何罪之有!
砌紅墻,安鰲魚,羅旋結頂建殿堂,工藝匠心,徽派一絕。
胡梅林造的雖然是汪公廟,故事卻仍以“胡梅林計造金鑾殿”為名流傳至今。
(汪福琪整理,曾載《中國龍川》,同上;于黃山書社 1998 年 9 月版《績溪縣志》所錄《金鑾殿》故事情節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