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坑曾名祥云鎮
九里坑,距縣城西 8 華里。原是臨溪鎮孔靈村的派生村,距孔靈 9 華里;又因位于新嶺南麓山坑口,故名九里坑。現屬華陽鎮溪馬行政村,僅有 30 余戶,150 多人口。
村莊雖小,但是,它曾經擁有過繁榮、興旺的過去。自古時起,新嶺就是歙縣通往安慶的驛道,南起徽寧驛道雄路鋪,經孔靈、祥云鎮(九里坑)、新嶺、鎮頭官鋪接翚嶺驛道,全長 15 公里,石板路,寬 2 至 2.5 米。九里坑正處于進入新嶺的山口上,人們在過嶺前,都要在這里休息、吃飯、喝水,為馱運貨物的牲口、坐騎添喂飼料,就形成了以客棧、飯鋪、茶鋪、牲口店、貨棧、轎廳等為主的集鎮市場。同時,九里坑村口有祥云洞,洞中飄流出云靄,稱“祥云洞天”,為古“華陽十景”之一。因洞口營建有寺廟和庵堂,香火很旺。長年累月燒香拜佛、許愿還愿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為了表示對佛爺菩薩的誠心,往往頭天先來住下,齋戒沐浴,再進廟庵朝拜。因此,這里更加熱鬧起來,明清兩朝,稱為“祥云鎮”。
祥云洞,上下二洞,盤曲相通。上洞奧曠如廈,可坐百人,頂部安裝了門窗,螺旋而上,另有暗洞;進入門后,便是暗道,曲曲折折,通往下洞。上洞出口在祥云寺大雄寶殿之后,洞筑一亭閣,閣樓上也有門,可進入洞內,從石級下到洞底的溶巖洞相連而成,通往山下的小洞,洞口在觀音庵菩薩龕座背后。
由于洞內洞外氣壓和空氣的溫度、濕度往往相差很大,兩種空氣在洞口相遇,形成霧氣,與廟庵內飄出的香煙,合成濃濃的煙霧,加上廟宇亭閣彩繪的反襯,陽光的照射,讓煙霧帶上了淡淡的色彩,縈繞于廟宇、樹叢之間,將整個山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香客自然都認為是佛祖、菩薩降臨的紫氣瑞云。明代豫章人祝世祿來績溪訪友,到祥云鎮春游后吟詩抒懷,詩曰:
有客乘春春日午,步入洞天誰洞主?
能紅能白花半酣,如兕如虬石欲舞。
虛壁長屯五色云,懸崖仄掛千年樹。
廟來霹靂動龍湫,為作前村一犁雨。
(《雨后游祥云洞》)
祥云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