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寶獨資捐建寧國城南門
清朝康熙年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景象繁榮。可寧國知縣卻緊皺眉頭,因為四個城門自從明朝嘉靖年間重建以來,歷經一百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和兵火災患,墻體脫落,破損非常嚴重,有的地方塌陷成大豁子,城門也歪歪斜斜的,城頭上殘磚破洞到處都是,守城士兵腳崴了好幾個。城不城門不門,土匪強盜隨意進入,沒有一點安全感,居民意見很大。認為知縣老爺只知道收稅,不為老百姓辦實事。知縣大人也想重修城門,但是白花花的銀子從哪里來?找皇帝老爺撥款?這也不是朝廷大事!向百姓攤派?那得派員下鄉,還得動員許多人,因為全縣有二十多個鄉鎮,縱橫兩三百里地,腿都跑細了!這樣子時間也太長,又太費精力體力,還弄得百姓家雞飛狗跳,哭爹罵娘,怨聲載道,一年都不安穩! ……不是辦法,知縣大人想著想著,突然一拍大腿,站了起來,“有了,發帖子請鄉紳!”
知縣大人一聲令下,不幾日縣衙里就擺了五桌徽菜大席,酒香撲鼻,隔幾條街都能聞到。不知怎么回事,城里的狗也趕來湊熱鬧,在大門口、巷弄里跑來竄去,搖頭擺尾。近中午時分,城里的頭面人物、大戶人家和鄉紳陸陸續續來了,互相點頭作揖,敘長問短,煞是熱鬧。人們按照身份、財富找到了座位,怪事的是“上屋頭”都沒有人坐,當然首席首座應該是知縣老爺,二席以下誰坐“上屋頭”呢?這次發的請帖特別注明按捐資多少坐席位。“上屋頭”終歸得有人坐,不能空著。就在大家惶恐不安的時候,從大門外來了一個人,不高的個子,矮胖的身材,頭上戴著變了色的瓜皮帽,衣服也打著補丁,看模樣年紀在四十歲出頭。一進門,摘了帽子,對著眾人點頭微笑,毫不猶豫地坐到二席的首座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竊竊私語,譏諷他:看他一副破寒酸,還想充大頭,等一會哭都沒眼淚,“豬傻!”
宴席開始了。知縣大人一看該請的鄉紳都到了,很興奮,致酒辭的調門直線上升。酒過三巡,知縣大人挨桌敬酒,走到張隆寶身邊,嗓門很高,“張財神,這次打算捐多少?”張隆寶站了起來,“知縣大人一聲命令,為了一方平安,為了咱們今后也有個穩固的后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決不含糊。這次盡鼎足之力,南門城墻我包了!”此言一出,下面嗡嗡一片,不一會兒響起嘩嘩掌聲。“好!”知縣大人高興地同張隆寶碰了一個響,連干三杯。
這個張隆寶是何方神仙?原來是離縣城有一百二十里之遙的、位于徽州北大門叢山關之下的澄村人〈古時候過了叢山關,就進入了徽州〉。澄村在那時是遠近聞名的大村。金沙河從叢山關流來,彎彎曲曲地穿過村口,靠河是一大片肥沃的農田,村子背靠青山,雞犬相聞,人口興旺,號稱“澄村萬丁”。張隆寶是這一帶的大財主,長著一幅和善臉,人稱“笑面張”,又稱“澄村萬金”,可見他的財富之巨。
寧國古城門高五米〈一丈五尺〉,上面很寬,可以屯兵,也可以存貯兵器,還能沿城墻運兵置放火炮等,工程浩大。張隆寶為了保證城門質量親自督工,每一塊磚、石都刻上他的名字做上記號,發現問題便于追究,工錢及時發放到位,因此工匠的勁頭很足,重建城門工程他第一個竣工。知縣大人驗收后很高興,親自書寫匾額,把原名“南畝”命名為“景陽”,寓為景色朝陽之意,又使人聯想到水滸的故事,題名充滿虎虎生氣、勃勃生機,又隱含贊許張隆寶豪爽捐資修筑城門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