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安徽績溪縣里訪春聯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 13900 更新時間:2018/1/9 19:26:09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安徽績溪縣里訪春聯
本報記者 王子墨
【回鄉手記】 安徽省績溪縣,是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胡宗憲、胡雪巖、胡適等文化名人是當地人的驕傲。雖然是個只有18萬人的小縣,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大江之東,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學者新安為最,新安以縣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績溪為最。”汪明然指著《江南通志》中一段念道,“所以績溪人對文化有一種自覺,每年報名書法班的孩子我這有30多個,小門面里常坐不下。” 汪明然是當地一家書法培訓班的負責人。在績溪縣城主街的一條百米長的小路上,就坐落著5家書法培訓班。汪明然介紹說:“現在績溪人的春聯,還是喜歡手寫。孩子們一到年底,就給家里寫春聯,哪怕是歪歪扭扭的‘童體字’,績溪人都覺得比印刷體看著舒服。” 記者在縣城里走了一圈,手寫春聯隨處可見。不僅字形銀鉤鐵畫,內容頗為考究而不粗疏。比如家常菜館,掛出的是“盡采績溪山水氣,精烹徽菜色味香”;琴行掛出的是“華律藝指生妙曲,桃園琴音滿流芳”;書畫院貼出“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高門深院寫的是“德智兼備思遠舉,知行并重效前賢”……家家戶戶的春聯,并不千篇一律,而是盡可能地貼合一門一戶的特色,而且力求別具一格,在“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之際,讓人一望而見其不同。 “績溪人把貼春聯當作一件大事,有條件的人家,早早地要去請人寫一副。”家住縣城五龍嶺的陳美芳并不識字,卻把春聯看得很重。家里這些年積蓄漸漸豐厚,去年陳美芳把家里的大門整飭一新,拓寬了半米,但總覺得得有一副有分量的春聯才算完滿。她特地請縣里的先生寫了一副春聯,雖然不懂“戶外雞聲催曉日,屏前人影醉春風”是什么意思,但是看著飽滿的筆墨被掛上,才算是自宅擴建最后完工。 績溪人對春聯的看重是歷史的流波余韻。由于遠在深山,遠離了歷代戰亂、饑荒,績溪成為遷徙的一處桃源之鄉,安頓了南來北往的先民,也孕育了典雅考究的楹聯文化。這里曾經祠堂四布、牌坊林立,楹聯成為文士才人斗智角勝之場。 徽商胡慶余堂中有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及第難,知難不難。”旺川財神廟聯:“福應自求,拜神何益;財源己有,積德而生。”胡適祖塋楹聯:“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在績溪,上了年月的建筑,隨處可見精對、妙對。 “祖宗留下這么多好對聯,今人雖然很難企及,但總不能草率地隨手一寫,還是要講究一下,要不然掛出去也不好意思。”年過80的王承智老人,平日也雅好丹青,如今已是遠近街坊求字的先生。“這些年來求字的越來越多啦,雖然每年都有企業家家戶戶地送春聯,但這更像是廣告,老百姓還是喜歡請人寫,哪怕自己學歷不高,還是反復要求有‘特色’,顯‘文化’,對文化的向往是與生俱來的。” 有意思的是,績溪人在奔忙之際,也不忘文化的點綴。浙皖交界的古道上,一座歇腳的小庭上寫著一副對子:“浙水皖山,都是中華色彩;熙來攘往,盡為海內同胞。”正像是這里的寫照,小地方也有大胸懷,雖在深山遠水,不忘華夏的詩書冠冕,在舉國同春之際,這里春意格外盎然。 (本報安徽績溪1月29日電 本報記者 王子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