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欧洲杯赛程_今天男排比赛结果_足球比分即时_篮球积分相同怎么算排名 - 灰熊对森林狼

績溪視窗 網站二維碼
績溪電信
二十屆三中全會
錢學森 績溪視窗 新春走基層
榜樣3 國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
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吳生榮:以筆為馬 以文為家

作者: 記者 顧維林 文章來源:中國宣城網 點擊數: 10423 更新時間:2018/2/19 10:36:55

吳生榮:以筆為馬 以文為家


    ☆吳生榮,男,196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筆名:宛溪、安源、老川、凹凸等。現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和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他當過農民、鄉村教師和鄉鎮干部,現供職于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宣傳和地方黨報的采編工作,愛好文學、攝影和旅游。

    ☆☆☆著有個人詩集《大雁從我頭頂飛過》、人物通訊集《風采記錄》、散文集《忘情山水》。

小鎮的歲月

    難忘的日子總是刻骨銘心。吳生榮對文字的熱愛,發端于一個小小的廣播站。

    光陰之箭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

    1992年,而立之年的吳生榮正在故鄉宣州區古泉鎮的一所鄉鎮農民技校就職。盡管工作并不惹眼,但一個月75元的收入卻讓他非常滿足。

     平穩的日子如潺潺溪流,在一方沃土慢慢徜徉,靜謐而安詳。直到這年的陽春三月蕩起微瀾。

    那是大約十五六號的一天,鎮廣播電視站長“慕名”來到技校,找到了吳生榮。“你愿不愿到鎮廣播電視站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站長話一開口,吳生榮像是如獲至寶,激動不已。

    僅僅半個月后,吳生榮便準時來到了小鎮廣播電視站,坐在了二樓東邊的第一個辦公室里。從此,他便與新聞打起了交道,成了一位鄉土記者。

    日子過得很快,轉眼就是午季。那時,農村還沒有免除農業稅,為了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農業稅任務,鎮上采取“揚先促后”激勵措施,廣播站的喇叭每天都要有這樣的新聞:某某村某某組誰誰誰,已經超額完成農業稅任務。

    為了及時獲取第一手信息,頂著烈日,吳生榮騎著一輛鳳凰自行車,整天穿梭在鎮村干部征收的各個點上。

    “每天要跑幾個村,記得最多的一天跑了6個村,然后趕回站里拿筆就寫,因為明天一早的廣播新聞要播放。”吳生榮回憶說,那時經常很晚下班,大樓里總是空無一人,只有自己最后一個拖著疲憊的身影,踏著自行車朝五公里外的住家飛奔。

    從最初的一周采編一檔,到后來的一周五檔,有時還有臨時增加的專題節目,“奔波”和“忙碌”逐漸成了吳生榮生活的常態。

    這期間,他猶豫過,但始終沒放棄。
    一天,一月,一年……天道酬勤,1997年10月份,上級廣電局來了一份文件,說是要給大家轉正。憑借著優異的成績,第二年,吳生榮便被轉為了正式編制。

    2005年9月,吳生榮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說準備借調他到區委宣傳部,因為要辦區委機關報《宣州專刊》。不久,吳生榮就看見了寫有他名字的公函。

    在小鎮的歲月里,吳生榮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也汲取了故鄉里最豐富的養分,為他今后的寫作充盈了最厚實的素材。

 與文字相戀

    2005年的金秋,懷著對小鎮的不舍之情,吳生榮來到了宣城城區,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崗位。

    “部門的全稱叫《宣州專刊》供稿中心,因為暫定為臨時機構,只得寄居在民政局的一樓。”聊起起初的艱苦日子,吳生榮道出了這樣一組數據:6個人、5張辦公桌、1臺電腦、1部相機、1周一期報紙。條件艱苦,但我和其他同事一個個樂此不彼。

    “干我愿意干的事情,是苦也甜。”吳生榮說,每每捧著散發淡淡墨香的報紙,一切辛勞頓覺化為烏有,真的是累并快樂著!

     2008年,為了提高報紙質量,部領導派吳生榮去《宣城日報》社學習編輯工作。從此,跟在已經搬到區委5樓辦公的距離相比,吳生榮每天至少要來回多行三四公里,風里雨里,從不退縮。
    花開葉落,寒風又至。當年12月,學習完成的吳生榮回到已經搬遷到市區疊嶂路上的海城賓館五樓辦公室。“當時條件好多了,居然兩人一個辦公室,人人一部電腦。”吳生榮說,到后來,他還擁有了自己專管專用的佳能數碼相機。“做編輯,我是從一版開始,到后來的二版、三版都干過。”
    2009年5月,吳生榮被任命為《宣州專刊》采編中心副主任。后來因為隊伍的壯大,他選擇了自己愛好的、有副刊的三版。
    這幾乎是吳生榮最沉穩的一次抉擇。在編排副刊的歲月里,他的文字視野從新聞寫作拉開,映照到了文學創作的領域。
    也是在那段時光,一有空他就靜坐書桌旁,讓生活和感悟從筆尖自然流淌,久遠而綿長。
    2012年,在吳生榮的人生歲月中尤其值得標注。“我的人生已經整整地步入了五十個春秋,俗話叫年過半百了。”他思前想后覺得,是時候應該對自己的愛好進行一次總結了。
    “我這一輩子一定要出書,而且是三本!第一本是新聞類的,另外兩本是詩歌散文集。”在《我這二十年》一文中,吳生榮寫下了這樣的話語。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吳生榮卻底氣十足:整整二十年積累起來的人物稿件,再加上不少篇幅的圖片和附稿,不足以先出一本書嗎?
     “我愿是一粒沙,貼在歷史的高樓大廈上,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后來飄向何方,我都會對著明天放聲歌唱!”與文字相戀多年,吳生榮仍然長情,并為此傾心付出。
    2012年11月,夢想照進現實。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了吳生榮的個人詩集《大雁從我頭頂飛過》及人物通訊集《風采記錄》。2015年6月,吳生榮的散文集《忘情山水》出版發行。
 耕耘生活間
     如今,加諸在吳生榮身上的頭銜很多: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雜志》特約作家、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宣城分會主席……吳生榮覺得,無論哪個“頭銜”,總繞不開自己的文字。
    “這是一條清澈見底、蜿蜒曲折、撫媚多姿的溪流,它從心底流出,流向遙遠的名山大川,流向故鄉的老屋、水壩與老楓樹,更流經在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生命記憶里。”這是宣城音樂人孔令培讀完《忘情山水》后撲入心頭的第一印象。

    在《涓涓不息入心田--評吳生榮的散文集<忘情山水>》一文中,孔令培說,或許你只有讀了這本散文集后,才會徹底了解吳生榮在人生事業道路上的奮斗與求索,苦悶與歡欣,獲得與失去,感恩與回饋,以及奔突于內心世界的情感撞擊和灼灼而動人心扉的精神火光。

     的確,文學是離不開虛構的,但吳生榮的多數文章卻都在不經意處,流淌著濃濃的情思和對生活的熱愛--

    他寫黃山的壯美,只用凝練的筆觸,獨特的視角,把黃山的松、石、云、泉,作了較為全面而精準的概括,文字雖短,但黃山的雄渾、博大、靈秀、神奇,盡在筆中矣。
    《大路朝天到我家》,只是把老家修路的事,像談家常一樣娓娓道來,但讀完此篇,你不會不感受到,改革開放為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動。
    《門前那棵老楓樹》是一篇歷史感極強的短文。寫老楓樹的文字很短,它是被意象化了。正是這棵老楓樹,見證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淚痕,往事的憂傷,似乎被老楓樹盡收眼底……
    “在不動聲色、有時又是很生動的敘述里,潛藏著某種哲理,某種寓意,某種思考,某種玄機,應該被看成是吳生榮散文的一大特色。”孔令培說。
    扎根生活,緊貼時代,沾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吳生榮把對生活的熱愛,全都傾注到了細膩的筆端。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黃廷洪曾在《尋夢:在故園山水與他鄉風景之間--淺談吳生榮的散文》一文中這樣說:
    縱觀當代文壇,三十多歲的小說家不乏其人,三十多歲的散文家卻鮮有所見。這是因為散文作者既要有曲折的生活經歷,又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而吳生榮的散文創作也多少印證了我的這個觀點。每每讀到吳生榮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記敘家鄉的文字,心里總能引起一陣溫馨的共鳴。
    他還總結了吳生榮文學作品的特點: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流動著的畫面感,鮮明的職業特色,令人感動的真情,一氣呵成的創作靈氣。
     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吳生榮仍然以筆為馬,以文為家。在新聞寫作和文學創作間縱情享受,筆墨寄深情,耕耘生活間……(本網記者 顧維林)
 

版權所有 清涼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電話: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舉報不良信息電話:17756398069
郵箱:zgwjxsc@163.com 地址:績溪縣城適之街老鳳祥銀樓二樓 皖ICP備15023562號 皖公網安備 341824020001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