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嚴打“洗稿”,呵護原創火花 作者: 劉振 文章來源:安徽日報 點擊數: 10023 更新時間:2018/7/24 11:40:46
日前,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聯合啟動“劍網2018”專項行動,重點整治自媒體“洗稿”和短視頻侵權行為——嚴打“洗稿”,呵護原創火花劉振 “劍網”所指,是網絡侵權重災區。 近年來,自媒體蔚然成風,發展勢頭迅猛,部分自媒體為快速推出爆款文章,不惜“移花接木”:將別人原創作品通過同義詞替代、語序調整、引用類似材料等方式改頭換面,“洗”成之文看似與原作區別不小,實則是抄襲。異軍突起的短視頻領域,同樣頻現“剪刀手”。原創影視劇被截成成百上千個碎片,散播到其它視頻平臺;將他人的作品隨意剪輯后標榜“原創”重新上傳,實則是“偽原創”。 與之前搬運工式的抄襲相比,“洗稿”、短視頻拼接無疑更隱蔽,卻更為人不齒。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所謂的“矩陣”公眾號背后,實際上存在“洗稿工廠”。概言之,這些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行為已經形成流水線作業,越來越產業化、規模化,這顯然戕害原創精神,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容忍‘洗稿’,放任‘洗稿’者賺大錢,誰還安心從事原創? ” “洗稿”、短視頻侵權大行其道,與一些人缺乏知識產權意識有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情況下,維權難度大、成本高。著作權法規定,法律只保護具體表達的內容,而不保護內容背后的創意、思想、方法等,導致改頭換面抄襲他人思想的行為很難被認定為侵權。現實中,原創者與侵權者頻發口水戰,彼此激烈爭辯,粉絲搖旗吶喊,但往往不了了之,令人為之氣餒。 著作權法對相關侵權的制約乏力,促使人們對互聯網的基本屬性有所反思:便利、免費、共享并不是互聯網價值的全部,那些歷經數百年形成的,涵蓋著作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在內的現代版權理念對互聯網領域依然有效。在這種理念下,專項整治行動可謂正本清源,也是有的放矢之舉。 利劍出鞘,形成有效震懾。互聯網內容侵權愈演愈烈,非重拳打擊不足以剜除毒瘤。應堅決整治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規范搜索引擎、瀏覽器、應用商店、微博、微信等涉及的網絡轉載行為。將抖音短視頻、快手、西瓜視頻等熱點短視頻應用程序納入重點監管,集中查處一批典型案件,加大打擊和懲罰力度,切實提高違法成本。一方面讓侵權者意識到,肆無忌憚地“洗稿”、抄襲行不通,及時收手才是正途;另一方面鼓勵原創者扛起維權大旗,形成維權之風,讓侵權者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完善制度,實現精準打擊。運動式整治管一時,長治久安靠法律。真正的治本之策,是在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構建起具備可操作性的制度體系,如進一步在法律上界定何為互聯網內容侵權,包括降低維權成本,增加侵權成本等,精準打擊“一劍封喉”。增強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提升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法律持續釋放威力,“剪刀手”“搬運工”都會受到觸動,心生忌憚;公眾日益凝聚共識,對“洗稿”等侵權行為零容忍、不縱容,它們的生存空間就會更加逼仄。 平臺擔責,推動自律自治。平臺既是互聯網生態的提供者,也是利益攸關方,理應營造公正有序的競爭環境,否則必然會遭致法律糾紛和平臺被棄的雙重擠壓。近兩年,包括技術層面的比對識別、轉載原創文章白名單機制、未獲取授權轉載會直接跳轉到原創文章的分享形式等,都在助力互聯網原創內容的保護,但還遠遠不夠。技術上,應升級優化針對抄襲剽竊的檢測技術,建立起一套系統完整的原創內容保護庫及比對機制;管理上,應承擔清理整頓“洗稿”等侵權行為的責任,對違法違規者予以封號、關閉、刪除文章等處罰措施,打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創作環境。 互聯網文化是追求創新的文化。追求創新,必須要捍衛原創。原創力量生生不息,優質內容才會源源不斷。今天,必須重申原創規則,通過公正處理,對那些不尊重知識產權的個人和企業形成警示。反對“洗稿”,反對抄襲。用法律手段呵護原創的火花,創新之火才會燎原,高質量的原創產品才會井噴,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照亮人們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