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績溪安苗節風俗考 作者: 曹健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編輯:江來國 點擊數: 10954 更新時間:2016/5/16 10:27:35
歷史文化名城績溪,縣境為“宣徽之脊”屬于江南古陸,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績溪人創造出了豐碩的文化成果,在民風民俗方面形成了一些傳統的廟會文化和農事習俗。安苗節作為績溪民間一種傳統節令,相傳起于唐末宋初,自明代以來,把農事習俗和祭祀越國公汪華的活動融為一體,各個鄉村都在安苗節這一天作為祭祀汪公大帝,以求保佑地方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安苗節的主要活動內容。農歷六月初六,節號“天貺”,俗稱安苗節,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墈頭一帶,各村于芒種后第一個龍日、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后撐旗擊鼓,抬著汪公老爺巡游田畈,視察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的長勢。嶺南嶺北因徽嶺相隔,氣候氣溫略有差異,農活安排有先有后,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嶺北七、八都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都有不同形式的安苗節活動。嶺北的上莊、旺川等村,男丁大多外出經商,婦女留守在家種田,為了收種不誤農時,在芒種到夏至期間,雇人或請親戚朋友幫忙將小麥收割到家,將稻秧趁雨水充足,按時栽種下田,故有“芒種后夏至前點火種田,插好秧苗祝豐收”之說。“安苗節”顧名思義是祈求豐收節,祝愿秧苗根植沃土成活,逐漸生長、分蘗、拔節、抽穗、揚花,直到田畈里呈現一片低垂的沉甸甸的成熟稻穗,等待開鐮收割。有人說“安苗則安心,苗安則天下安”。“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倉廩充盈,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已收割的小麥磨成了面粉,栽好秧的田畈秧苗受到陽光和雨露的滋潤茁壯成長,呈現了一片綠油油的美好喜人景象。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家家戶戶快快樂樂做包。包分有餡的和沒有餡的兩種,無餡的叫發包,似大饃,用酒釀發酵做引子做成。夏天氣溫高,有餡包容易餿而變質,不能保留,大都做許多白面和糙面的無餡包子。心靈手巧的婦女把發包捏成稻穗、麥穗、冬瓜、南瓜、角豆等形狀作為祭神的供品。六月初六這天早晨每戶都有人提著小竹籃到自家的田邊地頭趁有露水,摘幾片稻葉、角豆藤、黃豆葉放在竹籃里帶回家掛在大門框上,點上一炷香,請田公田母回家過節這叫“接秋”。下午用供品、紙錢焚香拜送走田公田母,后摘下籃子,叫“送秋”。旺川為七都首村,曹氏祖屋內設有太子神龕,供奉汪公大帝和三太子達公。每年六月間周邊各村村民先后到曹氏祖屋迎接汪公老爺到各村看稻,祈求汪公老爺保佑當年五谷豐登。接汪公時,鳴鑼開道。燃放爆竹。汪公老爺被接到各村巡視田畈的稻場以后,在村中搭臺供奉,家家戶戶獻上供品,燒紙,焚香,祭拜,有的當天,有的隔天將汪公老爺護送回旺川曹氏祖屋入座。解放前年年如此。
上莊鎮余川村居民大都姓汪,是“統六州”奉籍歸唐的越國公汪華后裔,邑人汪彪先生的《汪公看稻舊俗考》(刊《績溪徽學通訊總第四期》)一文記載,該村每年農歷六月初三有恭請圣祖汪公老爺看稻的傳統民俗。這天大早由村董牽頭,全村青壯男丁出動上路,抬著轎,金鑼開道,嗩吶號角,鑼鼓和沖天銃,一路吹吹打打,火銃聲震天響,到青羅山昆溪橋附近的汪公洞請汪公神靈,經鮑家、宅坦到上莊太子廟將汪公老爺的神像請入轎中抬到余川田間看稻,看過以后迎到村中舉行祭祀儀式,家家戶戶捧上供品到汪公老爺神前焚香膜拜。等到全村各戶都幾百完畢,就熱熱鬧鬧地敬送汪公回廟歸座。汪公看稻期間,村董們視察田畝水稻長勢,好的插上紅旗,以資鼓勵,一般的插綠旗,差的插黃旗,以示警告,對插上黃旗田畝的戶主,要求抓緊施肥,加強田間管理,盡快使水稻生長轉好;插上綠旗的田畝的戶主,督促他抓緊田間管理,要向插紅旗的看齊。
汪公看稻,近似今日水稻生產的檢查評比。解放前,民間借助汪公在百姓心目中的神威來管理生產,解放后,農業生產在各級政府的農科所指導下,科學種田,這種古老的習俗,就告消失。 作為一種農耕文化的安苗節,歷史悠久,內涵厚重,是徽州先民在漫長的農耕道路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跋涉,在與自然作斗爭中經過曲折、挫折、跌宕起伏,反復實踐不斷探索,總結出的豐碩科學成果,形成徽州獨有的民風民俗,折射出徽州人勤勞淳樸,勇于進取、默默奉獻的徽駱駝精神,績溪的安苗節是徽州農耕文化的縮影,是徽學徽文化園地中一朵奇葩。 上莊鎮所轄各村位于歙縣、績溪、旌德三縣交界處的昆常盆地,山多田少,歷史上嚴重缺糧,解放后糧食產量有了增加,但仍未能徹底解決溫飽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土地承包到戶、黨提出“三農”問題、逐步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落實和完善扶持糧食、油料等方面發展政策,免除農業稅、發放種糧補貼,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每年農業都有好收成,糧食產量逐步上升。全鎮人民告別了溫飽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
名人故里上莊,是一座山水田園般的千年古鎮,古有“十里楊林鎮,五里后岸街”一說,曾經有“小上海”之稱,又是胡適故里,“徽墨之鄉”,村莊群山懷抱,溪水縈繞,粉墻黛瓦的古民居,平整的石板路,幽深曲折的古巷,水溝水圳沿街隨巷延伸,清悠悠的水流常年不斷。古詩詞中對上莊曾有“其山清以曠,其水環以幽”的描寫。走進上莊如同走進畫里鄉村。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工商業發展,經濟繁榮,有胡適故居、胡開文紀念館、胡適文物收藏館、石家棋盤村等旅游景點,旅游資源豐富。為了繁榮經濟,發展旅游事業,提高古鎮的知名度,由縣政府主辦,上莊鎮政府、縣旅游、文廣局、教體局承辦,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舉辦了第一、第二兩屆以“追尋名人足跡、走進畫里鄉村,體驗農耕文化”為題的安苗節。 上莊鎮舉辦的安苗節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以傳統的廟會文化為載體。舉行古樸、典雅、莊嚴、隆重的祭祀越國汪公的儀式。儀式開始時以渾厚、低沉的金鑼聲開道,華蓋、旗幡從人群中浩浩蕩蕩走過,臺上供奉越國汪公的神像,架起香爐,村姑們古裝穿戴,捧上牛、羊、豬頭等供品魚貫而上。穿著舊式袍裝的大贊、二贊上香,敬祝神靈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其中的祭旗儀式是祭典活動的高潮。兩手手捧著放有鮮羊血碗、毛筆和三角旗托盤的禮生,來到大贊面前,由大贊用毛筆蘸上羊血點旗,再上香,叩拜。大贊宣布“安苗嘍”后,便開始各村村民代表進行祭祀,上莊鎮所屬各村依次敬獻禾苗,包子以祈求當年有個好收成。
上莊鎮舉辦的安苗節,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祭祀儀式,造成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讓人們引發思古幽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熱愛祖國,在繼承和傳統的基礎上,又賦予新時代文化的內涵。在民俗文化表演上各村有舞獅、舞龍、鯉魚跳龍門、蓮花棍、跑火馬、嬉蛤蜊等傳統的文藝節目。又有腰鼓隊、扇子舞的表演,還增加拔河等體育競賽項目,節目一個接一個,異彩紛呈,目不暇接。場面熱火朝天,觀眾人山人海。當天晚上還有文藝晚會、篝火晚會等。在商業活動中有商貿交流會、民間小吃展,參觀游覽上莊鎮的各個旅游景點,推介上莊,以達到創新和拓展上莊鎮的旅游、商貿事業,實現旅游與民俗文化,旅游與生態農業文化的相互融合,提高績溪農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發展水平。上莊鎮舉辦的安苗節開幕式上,縣、市領導都到場,上莊鎮各村村民都齊聚上莊,今年的安苗節有宣城市、常州市、南京白下區、婺源縣旅游局以及華東自駕旅游聯盟領導人應邀出席開幕式,還有各個鄉鎮、旅游企業以及來自常州、南京、蕪湖、上海、宣城等地的游客也參加了開幕式。場面熱鬧、意義深遠。對當地的農業生產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旅游事業的發達,景區知名度的提升,都達到預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