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小說選刊》作家杏花村里談企業(yè)文化自信 作者: 金壇作家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shù): 11636 更新時間:2019/8/4 7:29:21
2019年7月17日,《小說選刊》雜志社組織的“中國作家杏花村采風團”走訪了杏花村汾酒博物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汾酒生產(chǎn)車間,感受汾酒這個幾千年魅力永駐的民族品牌的活力,同時,作家與汾酒集團的普通職工交心談心,走進汾酒集團老員工的家中,體會一代代汾酒人的精氣神。此外,通過走進賈家莊紀念館、馬烽故居、賈家莊作家村等地,作家們感受到了杏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汾酒集團是一家有文化的企業(yè),汾酒人的自豪來自文化自信。在汾酒博物館,作家們駐足在一只小口尖底甕前,它1982年發(fā)掘于杏花村,是6000年前這里釀酒的發(fā)酵容器,杏花村可考的釀造史從這只小口尖底甕開始,這表明杏花村的釀酒從6000年前開始到現(xiàn)在沒有中斷過。汾酒集團董事會秘書長張琰光自豪地對作家們介紹:“能夠從6000年前穿過歷史的煙云,走到今天依然鮮活、依然這么強大的就汾酒一個。如果說一個企業(yè)百年是老字號,我們就是幾千年的老字號了,我們從中國的典籍里邊和資料里邊找到確實能夠證明各個朝代汾酒是這么走過來的。”
汾酒博物館陳列著《二十四史·北齊書》,里面第一次出現(xiàn)了清酒,清酒是相對于濁酒而言的,可以佐證白酒是杏花村人的發(fā)明,在北齊這個階段就已經(jīng)有了清香型汾酒。《小說選刊》副主編王干是這次采風活動的領(lǐng)隊,他認為“汾酒把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濃縮在這一杯酒里面,一個杏花村里面”,他說:“汾酒是中國白酒的根,中國白酒從哪兒來?是通過汾酒傳播后才這么繁榮多彩的——具有各種味道、各種香型。”
采風作家舒晉瑜和汾酒集團的四個90后聊天,發(fā)現(xiàn)其中兩位是“汾二代”,兩位是“汾三代”。舒晉瑜走進其中一位90后員工王文東的家,王文東的爺爺是1960年到的汾酒廠,開車20多年,從大解放一直到小轎車,20多年沒有出過一次事故,后來他把兩個兒子送到了汾酒集團,他的孫子現(xiàn)在也在這里。舒晉瑜采風結(jié)束后說:“這些年輕人大學畢業(yè)之后放棄了外面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放棄了更多的收入又回到汾酒廠,這是一種反哺。他們成為汾酒人后非常自豪,每一位釀酒工人的眼睛都是放著光的。
拓展資料:2010年,我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企業(yè)——汾酒集團,提出了“中國酒魂”的定位,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體系。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及時的“高大上”的“中國酒文化”的傳播與較量。 “中國酒魂”以無可置疑的詳實歷史資料,確立了中國白酒的“三大源頭——國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和“四大貢獻——中國白酒產(chǎn)業(yè)的奠基人,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傳播中國白酒文化的火炬手,見證中國白酒發(fā)展歷史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