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水墨人文話績溪:引子 作者: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編輯:江來國 點擊數(shù): 10113 更新時間:2016/5/25 14:46:46
績溪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東與浙江臨安交界,西與旌德、太平縣毗鄰,北與寧國市接壤,南與歙縣相連。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18萬績溪人民就在這塊古老、秀麗和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遠在五六千年前,績溪就有人類活動。長安鎮(zhèn)庵頂上村和城郊方家園村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是它古文明的見證。其建制已經(jīng)有1200多年歷史,秦屬鄣郡,漢為鎮(zhèn),唐代始置縣宋筑城。秦代的鄣郡,范圍及至江右,郡名就是以績溪境內(nèi)的大鄣山命名的。漢代,績溪稱為“華陽鎮(zhèn)”,屬歙縣,梁大同元年(535)曾建“良安縣”,后廢;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始建績溪縣;宋建隆元年(967),縣城建筑了城墻;明代嘉靖后期,重建磚石城墻。現(xiàn)在的南門頭,就是古城華陽門舊址。據(jù)唐《元和郡縣志》記載:縣北乳溪與徽溪(亦稱翚溪河)并流,離而復(fù)合,有如績焉,故名績溪。縣城西北有徽山、徽水、大徽村。徽州的徽、安徽的徽,都來源于此。龍川村的徽派木雕,湖村的門樓磚雕,伏嶺、胡家、大石門的徽廚徽菜,上莊的徽墨,古絲綢之路徽行古道“江南第一關(guān)”,古老神秘的鄣山大峽谷,聞名海內(nèi)的三雕博物館和江南第一學(xué)宮,還有遍布全縣的徽派石雕、磚雕和古建筑,,堪稱新安(徽州)文化之最。
績溪是一塊秀麗的土地,黃山山脈自西入境,迤邐東來;天目山脈從東而至,蜿蜒南下,兩大山脈在績溪會合,形成“宣徽之脊”,境內(nèi)山巒起伏,綿恒不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著名的有清涼峰、大鄣山、大會山、大敖山。這些高山峰巒疊翠,云霧繚繞;山中奇松怪石,鳴泉飛瀑,既有黃山的奇麗,又兼天目之俊秀。天目山主峰清涼峰,海拔1787.4米,為華東僅次于黃山的第二大高峰,其生物多樣性為華東之冠,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橫貫于清涼峰之麓的徽杭古道,全長120公里,是古代徽寧二府往來商賈徑通江浙、路達徽寧的重要商道。“徽杭鎖鑰”的江南第一關(guān),千百年來,迎來送往了多少徽商士子,見證了幾多朝代更替,世道滄桑。天目山與黃山的結(jié)合地——叢山關(guān),是績溪境內(nèi)長江水系與錢塘水系的重要分水嶺。龍叢源水在這里欣然北去,揚之河水從此地潺潺南流。北去的龍叢源水與戈溪河是水陽江上游,穿寧國,走宣城,直下長江入大海;南流的揚之河,繞縣城而過,在臨溪匯同東邊的登源河,西面的大源水,浩浩朝南,注入新安錢塘,奔流到海。特殊的地理形態(tài),使得績溪無一過境水,且流水均東西、東南或東北流向,除了龍川的西水東流外,極少東流水。故民間有謠諺說是:山高高,水淺淺,肥水盡落外人田。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在《新安江水自績溪發(fā)源》詩中吟道:“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情。皺底玻璃還解動,瑩然酃綠卻消醒。泉從山骨無泥氣,玉漱花汀作珮聲。花記茶經(jīng)都未識,謫仙句里萬年名。”涓涓山泉,冷冽甘甜;叮叮溪水,晶瑩透徹;懸?guī)r飛瀑奔如電,峽谷湍流似雷鳴,幽溪回瀾,懸清倒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績溪是一塊富饒的土地。“山有一丘皆種木,野無寸土不成田。山栗如拳應(yīng)自飽,蜂糖如土不需鏗。”這是蘇東坡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績溪當(dāng)縣令時吟詠績溪的詩句。績溪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加之績溪人又能吃苦耐勞,勤勞不輟,因此,舉目績溪,雖彈丸之地,卻樹木繁茂,農(nóng)作物品種豐富:稻麥芝麻玉米豆,油菜山芋和蠶桑,油桐茶葉桃李杏;楓香化香栓皮樹,滿山蒼翠盡松杉。山深藏奇獸,樹高棲珍禽;短尾獼猴毛冠鹿,青羊山雉蘇門羚;地上豐饒地下富,石煤鎢砩銅金鉬,黃金水晶綠柱石。無窮的自然資源,為績溪人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用武之地。績溪的蠶桑生產(chǎn)歷史悠久,素有“蠶鄉(xiāng)”之稱。南北朝期間,民間就有載桑養(yǎng)蠶的習(xí)慣;唐朝已有通向蘇浙滬地區(qū)的“絲綢之路”。到了宋代,績溪民間生產(chǎn)的白 絲已經(jīng)成為朝廷的貢品。“遍地桑林,家習(xí)蠶業(yè)”,那時的績溪已經(jīng)同湖州、蘇州(一說桐鄉(xiāng))并稱為三大蠶鄉(xiāng)了。“東家繅絲如蠟黃,西家繅絲白如霜”。元末績溪詩人舒頔的詩句,就是當(dāng)時民間繅絲生產(chǎn)的真實寫照。而今,績溪已經(jīng)從古老的蠶鄉(xiāng)發(fā)展成為新興的“絲綢之城”,績溪縣的“梅花”牌白廠絲遠銷英、法、美、意大利、瑞士和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幾個國家,從上個世紀(jì)60年代以來,累計為國家創(chuàng)外匯近億美元。績溪是徽商故地,績溪徽商,以其堅韌的徽駱駝與績溪牛精神,與徽州其他縣的商人們一起,走南闖北,經(jīng)商海內(nèi),共同造就稱雄明清至民國的徽商史話。“無徽不成鎮(zhèn),無績不成街”的徽商傳統(tǒng),以胡雪巖為代表的徽商歷史人物,徽州商幫末日輝煌的績溪徽館業(yè),績溪徽墨業(yè),無不閃耀著績溪徽商歷史的自豪。績溪又是徽菜之鄉(xiāng),徽廚之鄉(xiāng),績溪徽廚,名聞海內(nèi),技冠江淮,百余年來,績溪徽廚足跡遍及內(nèi)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艱苦創(chuàng)業(yè),使名不見經(jīng)傳的徽菜成為中華八大菜系之一,而成為“中國徽菜之鄉(xiāng)”。績溪還是徽劇之鄉(xiāng),如今,在績溪縣江南第一關(guān)下的伏嶺鎮(zhèn),人們不僅能聽到字正腔圓、原汁原味的徽劇,而且還可以看到伏嶺小學(xué)的小徽劇演員們正在薪火相傳。
績溪,不僅是一塊古老、秀麗、富饒的土地,而且由于歷史上的崇文教育,十戶之村,不廢誦讀,所以“邑小士多,人文薈萃”且不說軒轅老祖在鄣山留下的“天子墓”、“丞相墳”,也不談武則天的女婿“高遷”入土,僅就史書記載的歷代名人或游歷績溪的騷人墨客,已經(jīng)汗牛充棟,其杰出人物如開創(chuàng)新安古郡的唐越國公汪華,雄風(fēng)猶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就有蘇東坡、蘇子由、王安石留戀績溪山水、華陽十景;范成大手書績溪縣令蘇子由詩36篇;楊萬里“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已是民間美談之口碑;兩宋之際的鐵面御史胡舜陟,與抗金英雄岳飛“奮臂折奸雄”的友誼佳話;胡仔的《苕溪漁引叢話》則為歷代文人所推崇;舒頔的《繅絲嘆》至今傳誦不絕;明代龍川廉政尚書胡富,抗倭統(tǒng)帥、兵部尚書胡宗憲,遼東巡撫胡宗明,他們?yōu)楹蟠粝铝艘环菁捌鋵氋F的明代建筑遺產(chǎn)。明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題匾,海內(nèi)絕無僅有;平冤獄,察民情,治淮有功,敢罪嚴(yán)嵩的一品榮祿大夫胡松;宣城施潤章也曾飽覽績溪山水,流連忘返;乾嘉大師胡培翚一家,祖孫三代矢志攻經(jīng),終成“三胡禮學(xué)”之大業(yè);徽州四大制墨名家,績溪恒占其二——汪近圣、胡開文;紅頂巨賈胡雪巖,國學(xué)大師胡適之,現(xiàn)代詩人汪靜之,則是近現(xiàn)代商界文壇巨擎;還有近現(xiàn)代安徽鐵路建造先驅(qū)程士范;安徽電業(yè)先驅(qū)吳興周;出版家汪孟鄒、汪原放、王子野;教育家胡晉接;慈善家胡商巖……不勝枚舉。績溪的歷代名人和游歷績溪的名人,都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佳山秀水徽文化,水墨績溪勝丹青,千百年的績溪歷史文化積淀,千百里的績溪山水景觀,孕育出富甲江南的旅游資源。績溪縣是“聯(lián)合國綠色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國家生態(tài)示范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徽菜之鄉(xiāng)”、“中國廚師之鄉(xiāng)”。森林 73.4%,水體和空氣質(zhì)量優(yōu)良,在長江三角洲經(jīng)濟圈和“兩山一湖”旅游經(jīng)濟圈內(nèi),這里有山皆綠,無水不清,舉目千重秀,處處如畫屏。旅游三大基本要素中的自然風(fēng)光、人文勝跡、飲食文化應(yīng)有盡有,距黃山市空港只有57公里,到千島湖只60公里,有皖贛鐵路二級編組站,兩條省道公路貫穿全境,揚州至千島湖高速公路正在建設(sh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