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胡萬明:扶貧路上的“牛”木匠 作者: 高建慧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11112 更新時間:2020/3/25 16:08:24
胡萬明,今年57歲,績溪縣瀛洲鎮仙川組人,他從小精益求精、埋頭苦學了木匠技術,吃苦耐勞一直在杭州努力打拼,成為在外務工的佼佼者。然而在他內心始終縈繞著一股鄉愁,總惦記家鄉貧困的鄉親,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能做什么呢?近年來,他放棄承包工程的機會和高薪的工資,為村組修水渠、修基耕路、砌磅……在當地傳為佳話。
胡萬明在搬石頭堆砌塘磅 仙川上石橋至水口的老水渠年久失修,渠內被石頭、淤泥、竹根樹根等“占領”,村民們只能種干糧,而且是靠天收。胡萬明多次實地勘察了整條線路,2019年10月,他返鄉回家開始著手修理。他先砍掉上面的雜竹、雜樹和帶刺的雜草,然后獨自一人一鋤又一鋤地挖、搬、扛。去年又是百年難遇的干旱,鋤頭一用力,就能聽見“咚咚”地響,費力費時難上加難,他連續“刨”了29天,才將約45米長的老水渠挖出一條能容下直徑70厘米的水泥涵洞,緊接著是雇人連續作業拼結40個涵洞筒、添土等,前期光買材料與雇人胡萬明就自掏腰包墊資近5000元,還有后期的加固維護費,胡萬明早早就準備好了錢繼續默默地干著……盡管戴著手套,開裂的雙手纏滿醫用膠布還是血跡斑斑;盡管是寒冷的嚴冬,他每天都是汗流浹背;盡管腳上穿著雨靴,褲子襪子都是潮濕的,腳趾腫得如同蘿卜頭。看著涓涓流水從管道內淌出,胡萬明心里樂滋滋的想著,今年村里的50多畝良田終于不在“靠天”收獲了,這樣相親們種植產業收益可以多一點了。
春天來了,村民開始播種施農家肥,竹筍即將上市,村里的村民可以用車拉,不在用肩挑用肩扛啦。想想這些,精瘦干練的胡萬明臉上掛滿了微笑,內心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為了這段道路更嚴實,從2018年起,胡萬明已修砌成四條總共長約50米,平均高2米的田磅與塘磅。為了找石料,方圓10公里的登源河畔、村莊邊、田間里、小山上都有他足跡與單薄的身影,只要符合他用的石料,不遺余力他都是“搞”上三輪車。有些石頭超過400多斤,他一個人利用滑輪一點一點地吊起來、吊上三輪車,最后墊在理想的位置。期間的辛苦與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胡萬明已修理好的塘磅 清晨,有人還“趴”在被窩睡懶覺的時候,他已在路上開工;當夜幕降臨,大家開始看電視的時候,他家里還是冷鍋冷灶;半夜三更,夢里陶醉的時候,而他卻全身酸痛躺在床上,腦子里還在琢磨,我還能為村里做些什么?怎么做?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生長在這塊土地。看到村里稍有能力都外出務工了,家里只剩留守的兒童與留守的老人,運輸肥料、稻谷等還是靠肩挑、或扛、或馱,一瘸一拐看著讓人心疼。剛開始修路的時候,村里一些人不理解,說三道四,我沒想那么多,覺得只要肯干,總能修好,即使出力又要花錢,能讓家鄉早日脫貧奔小康,我在外掙得錢才更有意義。”胡萬明鏗鏘有力地說。 一把鐵鍬、一個釘耙,一把鋤頭、一輛電動三輪車、一顆執著的心,胡萬明先后花了200多天,數不清磨破了多少雙手套與褲子,腿和手多處被石頭碰傷。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他肩扛鐵鍬,背著工具的身影是村里一道美麗的風景,他用奉獻和執著為村民鋪了一條希望之路、愛心之路、脫貧之路……(瀛洲鎮 高建慧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