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老區專訪:走遍績溪之萬蓮水村 作者: 江來國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11065 更新時間:2020/4/22 20:06:09
老區專訪:走遍績溪之萬蓮水村
江來國
績溪縣家朋鄉萬蓮水村,位于績溪縣的東北隅,與寧國的洪門和浙江省島石鎮相鄰,島洪公路貫穿全村。全村現有5個村民組,1600人。這里民風淳樸,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曾是新四軍、游擊隊的根據地,如今,這里的山核桃、茶葉、竹筍等經濟林,成了當地百姓的搖錢樹,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神奇的龍池山
臘月時節的山嵐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紗,給具有神奇傳說的龍池山增添幾分神秘的色彩。村干部帶著我們,從橫塢自然村出發,沿著山路攀登,在半山腰,遠望到有幾棟民房隱約可見。據介紹,這里居住一戶姓紀的人家。解放前,是新四軍、游擊隊的落腳點。一次,游擊隊員們正在吃早飯,從浙江來了一支國民黨軍,被放哨的房主發現,績寧昌邊工委負責人方明沮和戰友們迅速鉆進樹林,敵人撲了空,就把留在家里房主的妻子江氏,綁在樹上,然后一把火燒了房子。解放后,績溪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為紀家重建了3間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聽著革命故事,我們登上了海拔近1170米的龍池山。龍池山是安徽寧國、績溪和浙江臨安的“眾家姑娘”,三家都打龍池山的旗號,但一直以來,大家都和諧相處,相安無事。 龍池山山頂似船倉,傳說是八仙乘坐過而遺棄的“船”,故山頂為船倉形,廣數十畝。山上千年的古金錢松,高大挺拔,黃山松和繁雜的林木密布,花木遍生。站在山頂可一攬遠近叢山和寧國胡樂鎮、績溪萬蓮水村和浙江島石鎮風光。更神奇的是,山上有一山泉,經久不涸,稱“龍池圣水”。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開發,龍池山已成為皖浙游客的游覽勝地……
萬富山村的傳說
從浙江島石鎮的仁里村通向安徽績溪萬富山村的路是盤山的機耕路。到達萬富山村,讓我們眼前一亮,這個四面環山座落在盤地里的村莊,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絲毫不比城里人的別墅遜色。那么這個村怎么叫萬富山村呢?一位戴姓的長者講述了一個傳說,解開了我們心中的謎團。村里一位姓戴的長者告訴我們,原來這個村叫“竹龍家邊”。有一年村里的祖先燒了一灶(窯)石灰,看上去沒熟透,他們一擔擔挑到20里外的磡頭村去賣,當幾乎賣完的時候,老板告訴挑石灰的人,以后不要挑來了,這不是石灰,是銀子。窯工們立刻將石灰窯打掃得干干凈凈,結果賣后所得,有萬斛之多。后來人稱“萬富山村”。 村莊戴姓、方姓、汪姓、高姓居多。從村頭的銀杏老樹和村中被村民稱為千年老井看,他們的祖先在這里居住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從遺存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這里人生活的變化,保存較好的老房子大都是文革學大寨時建設的,門樓上、墻頭上的水墨畫,顯示了時代的特征,同樣也能讓人體會到這里的村民勤勞和善良,體會到這里的村民曾經的艱辛。 萬富山村村子不大,但人才不少,經商做生意的有,求學取功名的有,單眼下,不足百戶的村子,在外科局級以上干部不少10人,還出了一位國家部級領導。樸實的萬富山村人心懷對祖先的崇敬之情,修繕宗祠,以育后人。新修繕的汪家祖屋,就是其中顯著的一例。 改革開放以來,萬富山人甩開膀子大干,漫山遍野載上了山核桃經濟林。如今,碩果累累,生活日益富裕起來。 而今,萬富山人,在黨和政府扶貧政策推動下,村兩委帶領村民打通村頭水碓巖的山路,不僅蓋起了樓房,而且有了私家車,也通了寬帶和微信號……實現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愿望!
紅色蓮坑村
“一條路,一條河,村民房屋連到頭”這就是蓮坑村地貌的真實寫照。從村頭到村尾3華里有余的里、中、外三蓮坑的蓮坑村,像一條巨龍臥在兩山之間。隨著時代的變遷,蓮坑村的水口已是在村中央了。高大挺拔的楓樹,像衛士一樣堅守著村莊,也見證了這里的村民的喜怒哀樂。里蓮坑村民組二十幾戶人家,坐落在山洼里,四面環山。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通轉樓”依山而建,這棟新四軍、游擊隊常駐據點的樓房,當年應該是在村頭,易守難攻,進退自如。“通轉樓”無論一樓還是二樓三樓,都有一扇通往后山的門闕,無怪在這里,敵軍怎么也難不倒新四軍、游擊隊的戰士們。 我們沿著樓梯走上二樓和三樓,發現樓上的觀景臺做得很別致,一扇扇木質格子門,雖經風雨侵襲,但依然能顯示出昔日主人的榮耀。老房東曹日新和我們講述了新四軍、游擊隊駐扎“通轉樓”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故事。 離開這棟具有光榮歷史的“通轉樓”,然而,遠去的槍聲依然在耳邊久久難以消失…… 蓮坑村上世紀以產茶著稱皖東南,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村里的農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村民在保留茶葉生產的同時,廣栽山核桃經濟林。如今這里不僅有久負盛名的蓮池綠芽,還有鮮嫩的蓮池筍干,如果您取這里的山谷水泡茶那是清香可口;如果您用這里土豬肉燉筍干,那一定會回味無窮…… 今天,蓮坑村山核桃經濟林已碩果掛枝頭,顆粒飽滿的山核桃又為蓮坑人開辟了致富的源泉。紅色蓮坑村村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有滋味。
水大浪頭高
尋訪了紅色的蓮坑村,走進了水浪頭,這里紅墻岱瓦掩在高山的綠色叢中,怎么也見不到河流奔騰,哪來的“水浪頭”,弄得我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水浪頭村原先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轄水浪頭、橫塢、高山、安基坪四個自然村。島紅公路貫穿其村,橫塢自然村的苦石嶺是浙江和安徽的分界線。站在這里一面可遠望浙江仁里村,一面將安徽水浪頭村一覽無余。 風景如此美好,怎么叫水浪頭村的迷惑總在我們心頭揮之不去。當地人的敘述和有關史料的記載還是比較吻合的。水浪頭:清嘉慶年間稱水塘頭,原來村莊位于水塘邊。以后改稱水浪頭。傳說有一年,大水沖毀宣城孫家埠河壩,河中木排盡被沖散。官方聲言,要按撈回的木材數量攤款修壩。許多放排戶耽心得不償夫,放棄木材,紛紛溜走。唯獨水塘頭一位木材商,大膽出來冒領,結果付了修壩錢,還撈到一筆巨款。滿載而歸,重建村莊,改村名為水浪頭。含“水大浪頭高,因以發大財”之意。然而,在解放前,這里的人們的生活還是在水深火熱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水浪頭村村民的日子才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大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水浪頭村人科學種林、管林,以盛產山核桃而聞名浙江、安徽。水浪頭村家家都擁有數十畝以上的山核桃經濟林,多的數百畝,而且實現了基地、加工、銷售一條龍。僅山核桃人均萬元以上,有的一戶就能達二三十萬元的收入。那些依山而建的新房,大多是山核桃立下的汗馬功勞。 水浪頭村雖無水浪,但有中華傳統美德的浪頭;有靠山吃山,財源滾滾的浪頭。 告別水浪頭,告別萬富山,告別蓮坑村,告別萬蓮水村,我們在無盡的回味中,真切地感悟到了是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攻堅克難,帶領萬蓮水村人實現了夢想,真正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江來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