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龍川代有人才出 作者: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編輯:江來國 點擊數: 10346 更新時間:2016/6/1 9:52:45
地靈人杰的龍川,時代人才輩出,自古以來,有口皆碑。明代婺源人、兵部尚書汪鋐曾撰文盛贊龍川道:“吾徽固多世家,而華陽則以胡氏為首,胡氏又以龍川為首。龍川之胡氏,我徽郡罕有出其右者……”。 同是徽州人,且汪鋐亦是汪華公的后人,徽州十姓九汪,汪姓也是徽州旺族,而汪鋐獨推龍川姓胡,豈是偶然。龍川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確實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有史可查,有名有姓的拔貢以上的就有一百九十人,可謂燦若繁星。其中,以龍川胡氏開山祖胡焱公、中興世祖胡念五、明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曲靖同知胡光、遼東巡撫胡宗明、戰將胡天格等為世人所稱道。
胡 焱 西晉兵部尚書胡鏈的孫子,字子琰,仕東晉,拜監察御史,出按廣東,官至散騎常侍。大興元年(318),提兵鎮守歙州,民賴以安。有一首《新安父老歌》頌揚胡焱治理新安的業績:“有田有地久荒廢,侯來為政心彷徨,力役無征民無妨,區劃開墾有奇方。三年溝澮水洋洋,男事耘兮女事桑。豐衣足食遂安康。愿公福祿永無疆。噫嘻再歌兮足食,足食賴公田野辟。”荒蕪貧苦的古新安,在胡焱的治理下,擾民的征役被停止了,荒蕪已久的田地得到了開墾,水利得到了重整,農桑得到了恢復,新安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和諧的社會升平氣象,因此,朝廷敕賜田宅于新安之華陽鎮。胡焱因官于此,并娶華陽汪氏為妻,遂家于此。起初居住在歙縣東隅的華陽鎮,即今之績溪縣城的大松林。不久,胡焱巡游登源,來到當時名叫荊林里的龍川一帶,正是蜂群采花釀蜜的時節,空氣中滲透了芳香和甜潤,胡公心里先是一喜,便往路邊的一座小山攀登而上。當他快要登上山頂的時候,只見約莫一丈見方的一面石壁,如同一枚晶瑩墨亮的銅鏡,將荊林里的景色盡收眼底。“石笏靈巖登水濱,氤氳紫氣色紛紜。龍開石磴猶含雨,虎報林泉半入云。玉鏡空川含遠近,蛾眉綽約映羅裙。此身似在紅塵外,隱隱禪音耳際聞。”啊呀,正是龍須東聳,呼嘯而下,天馬南來,奔騰而上,西歧鳴鳳,翻飛起舞,北水登源,環村南流,真乃寶地也。于是,胡焱挈妻攜子將家室遷居荊林,在登源河谷的這片盆地里披荊斬棘,打造出龍川這一片鐘靈毓秀的家園。胡焱公于是成為龍川胡的始遷祖,其子孫散遷徽州及江南各地。
胡念五 諱之綱,字伯紀。生于宋乾道二年(1166),卒于宋紹定二年(1229),享年64歲。胡念五師龍川胡氏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中興顯者。龍川胡氏譜牒上這樣說道:胡念五,擁有田土三萬余頃,遍于鄰郡;徽州六邑,莫有富于公者。時人報為大戶,于是照田納粟五萬石,賑濟鳳陽等府,勒封父子官爵為提干。故歷史上龍川胡氏,創業之盛,莫過于此,故為龍川胡氏中興世祖,在祠堂中永享胡氏后裔祭祀。還有一則資料這樣說,胡念五,其田園建于徽、嚴、杭、寧四郡,每歲進糧十萬石。秦檜忌公富,令公筑杭州新城之半。城成且速,詔封提干。公畏秦檜,受詔不起,隱居不仕。娶洪氏、戴氏、劉氏,生七子,分為七架。卒葬金紫山前卯山西向,資字號墳地一畝。在封建社會,官僚授田買地、擴充田土是常見的、普遍的現象,尤其像龍川胡氏這樣的望族,幾代為官,其田土遍于鄰郡,并不奇怪。這種歷代的傳承積累,使胡念五擁有眾多的土地,空前的資財,而被朝廷看中,要他捐輸納粟,修筑杭城,授予官職。而胡念五并不為所動,仍然過著他的田舍翁生活。
胡 富 字永年,號龍峰,生于明英宗正統十年(1446),卒于明世宗嘉一年(1522),享年76歲。胡富25歲(1471)中成化辛卯科舉人,32歲(1478)中戊戌科進士,可謂青年才俊。初授南京大理寺評事,弘治初(1488)任福建僉事,以決案明快著稱而遷東副使。在廣東任上,剿撫兼施,又疏荒田2000余畝,使少數民族人民安居樂業,再升任湖南按察使、陜西左右布政使。正德初年(1506)任順天府尹,面對“劉瑾擅權,富獨不為折節”,遇事仍果敢執法,因此每每得罪權貴而被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后任南京戶部侍郎,坐大理寺事,終因“不媚權貴”而被勒令退休。劉瑾被誅以后,胡富再任原職,接著又擔任戶部尚書。由于清理南都倉儲受阻,深嘆“局大位而不能舉職是誤國”,于是七次上書,要求退引林下。回到家鄉龍川后,率領鄉親們修橋補路,仍做了不少好事。現在龍川的木管橋,就是胡富修建并傳留至今的。傳說當年胡富修橋時,有人誣他二十四副擔頭進村,貪墨了不少錢財。后經皇上查明。胡富兩袖清風,二十四副擔頭只是書籍而已。朝廷感動,撥官銀修了如今的“官橋”。胡富死后,朝廷贈封太子少保,謚號康惠,故稱康惠公。生前著有《龍峰文集》。
胡宗憲 字汝貞,號梅林,生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2),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明代歷史上,胡宗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既是一代抗倭名帥,愛國英雄,又因與宦黨嚴嵩有染而屈死獄中,他的一生,既可歌可泣,又悲涼凄慘。故明清迄至今日,對于胡宗憲總是史不絕篇。 胡宗憲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中進士,十九年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并晉升三級。二十六年任余姚知縣,次年擢升湖廣道監察御史,二十八年任宣府、大同巡按監察御史。三十三年(1554)歙縣人汪直、徐海與陳東等據五島作亂,煽動倭寇騷擾東南沿海。三十四年胡宗憲升任右僉都御史、代任浙江巡撫,次年提為總督,總制南直隸、浙江、福建等處軍務,抗倭滅寇。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為幕僚;以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為大將。制定“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和“剿撫兼施,分化瓦解”的策略,每次戰役他都“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三十六年斬徐海,俘陳東,降汪直,斷倭寇之內應。經過數年艱苦戰斗,終于鏟平倭患,胡宗憲聲振朝野。由于戰功赫赫,并屢獻白鹿、靈芝等吉祥物給皇上,胡宗憲遂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并加少保銜。 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憲因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劾其為“嚴黨”而入獄。明世宗對群臣說:“宗憲非嚴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郡邪所嫉。”于是獲釋。第二年,御史王汝正以宗憲付嚴嵩之子嚴世蕃手書中有“自擬圣旨”罪,再次彈劾胡宗憲,又把他抓進監獄。在獄中,胡宗憲憤然上書數千言辯誣,發出“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的慨嘆。明世宗看了,很同情他,長時間沒有定他的罪,但也沒放他出來。嘉靖四十四年(1565),民族英雄、抗倭統帥、一代忠臣良將終于引刃自盡于獄中。由于當時無有定論,胡宗憲的靈柩停于寧國道中,許久不得歸鄉安葬。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胡宗憲得以平反昭雪,并錄平倭功勛。到明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由胡宗憲的孫子胡燈上奏,并在朝廷重臣、歙縣人汪道昆、許國以及后來江西道監察御史朱鳳翔等的激勵支持下,終于徹底翻案,并御賜歸葬故鄉龍川的天馬山,謚號襄懋,子孫并襲蔭封。 胡宗憲是一代抗倭名帥,也是著名的儒將,他于戎馬倥傯中與鄭若曾等共同編著了《籌海圖編》和《萬里海防圖論》;還著有《忠敬堂匯錄》、《三巡奏議》、《督撫奏議》和《詩稿》、《文稿》等。其在獄中寫的《辯誣疏》,文辭凄麗流暢,才情并茂,至令讀之,猶令人扼腕長痛,潸然淚下。
胡 光 生卒不詳,字文光,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考取進士,授廣州推官。由于生性耿直,嫉惡如仇,得罪了宦官汪直,被貶為白泥驛驛丞。七年后才恢復官職,擔任四川灌縣知縣。 四川灌縣,由于李冰修筑都江堰而名聞天下。但是因為歷史積弊所致,都江堰水利樞紐已經千瘡百孔,加上水旱災害,早已堤毀壩塌。胡光的前幾任縣官,不是想著如何治理好都江堰,而是千方百計投機鉆營,板凳還沒有坐熱就溜之乎也。面對滿目瘡痍的都江堰和川西糧倉,胡光決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光深入民眾之間,調查研究,奏本朝廷,上報修復方略,并親自核實受益田畝數和船戶數,合理攤派河工,自己帶頭捐俸集資。灌縣民眾見知縣胡光實實在在為水利、為百姓謀福利,因此都踴躍捐款出力,胡光身先士卒,每日來到工地現場,與河工們以其研究治理方法,他以家鄉打樁筑堨的經驗,結合河工建議,在三個舊石甃中,貫以各長一丈二尺的鐵錠柱,鐵錠柱四周的石堤全部用桐油石灰砌筑,長達十五丈,高達一丈三尺,闊一丈二尺,增強了抵御洪水的強度。僅次一項,就用了三王三千余斤鐵,各種匠工二十五萬三千二百多工。此后胡光因治理都江堰有功,擢升為曲靖府同知。
胡宗明 生卒年不詳,字汝成,號瓶山。明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考取舉人,第二年又高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嘉靖初(1522)在平息甘州兵變中,因督餉有功,出任四川參議。再因政績卓著,先后升云南、山東布政使,還以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在安邊任上,他“嚴武備,明賞罰,申禁令”,多有建樹。因此,明王朝在龍川村為他建的功德牌坊就有進士坊、地官坊、大方伯坊、督憲坊等4座。在龍川胡氏譜牒資料中,還保留了一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2月14日的“勅命”,令他巡撫遼東,“訓練軍馬,整飭邊防,提督糧儲,禁革一切奸弊,務使軍威振舉,糧餉充足,衣甲鮮明,器械鋒利,城堡、墩臺、邊墻無不完固,以防御寇賊,撫安兵民”,并給予“一應邊防,悉聽爾便宜從事”的特權。譜牒資料還顯示,胡宗明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前后還從事過胡氏譜牒的修撰工作,只是“修譜未成”而已。明代績溪的功名牌坊中,胡宗明不僅在龍川有4座,而且在縣城還有一座“都憲坊”,僅次于胡富(8座)、胡宗憲(7座)而多于胡松(明工部尚書,4座)。
胡天格 生卒年不詳,字鵬程,隨祖父胡士冕宦居貴州遵義。據《績溪縣志》記載:胡士冕,“僑籍貴州,乾隆丁亥(1767)由行伍從征蠻結緬甸,辛卯(1771)及癸巳(1773)自滇省從征小金川,超等議敘四次,賞給錦甲,補貴陽營左哨二司把總。又隨征有功,升大定協右營守備,又以功賞給藍翎。丙申(1776)攻圍噶爾,擒獲逆首索諾木兄弟五人,金川大功告成,升補上江協左營都司。自從師滇省及兩金川,共打仗182次,受功札5張。癸卯(1783)引見,賜換花翎,補貴陽歸化營游擊。庚戌(1790)升閩浙督標左營參將。嘉慶丙辰(1796)升中軍副將。戊午(1798)升補漳州鎮總兵。辛酉(1801)升補廣西提督。”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前后,緬人不斷入侵,騷擾邊境,清延始令云貴總督楊應琚出兵反擊,而楊卻貽誤戰機,謊報軍功。后清延又命明瑞將軍為云貴總督,廣招云貴之兵參戰,胡天格即是此時入伍,并由錫箔進入緬甸作戰三年,勝利后隨軍駐扎在云南。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由于大小金川索諾木兄弟等長期騷亂不停,成為乾隆的一塊心病。在朝廷平亂的歷次戰役中,胡天格戰功卓著,擒獲賊首索諾木,迫使其投降,“金川大功告成”,實現了乾隆以戰求和的戰略目的,胡天格也因此不斷獲得升遷。平定大小金川后,胡天格又以漳州總兵身份,帶兵渡海奔赴臺灣平定會匪騷亂,使全臺得以安寧。胡天格屢立戰功,深受乾隆皇帝恩寵,被擢升為廣西提督,成為一位愛國的安邊統帥,為龍川胡氏的戰門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黃來生 王景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