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佛教名山小九華 作者: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編輯:江來國 點擊數: 9871 更新時間:2016/6/7 13:37:25
莽莽眾生,須知富也空貴也空,百歲無多,笑若輩自尋煩惱; 花花世界,哪個苦不怕死不怕,九華雖小,到此門能發慈悲。 這是一幅當年懸掛在小九華銀屏寺觀音堂內的對聯,聯語通俗卻禪機盡顯。佛教名山小九華,又稱銀屏山,位于績溪縣荊州鄉境內。《中國名勝詞典》載:“九華地藏曾在此苦修,故名。大九華許愿,小九華還之,可也”。又據方志記載說,佛教大乘菩薩地藏,現身六道。一日,來到荊州,只見山列如屏,澗泉蜿曲,景致極麗。他就在此山間的園丘山頂,結庵住下,收納門徒,弘宣佛法。這山就是小九華。不久,地藏發覺明凈的山泉似有污染,他緣澗上行,看個仔細,發現澗水是橫巖上瀉下的瀑布,再曲彎流到庵前,攀上橫巖,向東拐彎,有一小小山村,就是后來的朱顯村。村民用泉水洗滌衣物。地藏嘆道:“其山至美,惜其水欠清”。遂棄庵離去。云游江南各地后,最后卓錫青陽大九華山。
有人要問,何謂“九華”?華,花也,佛說蓮花,花開九朵,故謂九華也。小九華,言其小也,相對于青陽大九華而言,地藏卓錫之地為大,地藏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謂小九華。所以安徽境內小九華非止荊州一處,而荊州小九華是地藏南來中國修身最早結庵苦修之地。《九華山志》載金地藏原身新羅國王親近宗金喬覺,詩曰:“棄卻金鑾秀布衣,修身浮海到華西,原身自是西王子……”可知金地藏出身高貴,因慕中土大乘佛教,故只身浮海,來到中國苦修。唐開元年間(714——716),金喬覺從韓國航海來到中國揚子江口,順水路至嚴州府,再由嚴州府轉陸路,來到皖浙交界的績溪荊州白馬叢山——汪嶺,即今之小九華山。見此地山勢突兀,好像九條游龍逶迤屈曲,奔趕聚會。龍頭相聚的地方,突出一個孤立的小山丘,形如覆碗,又似蓮花九朵,燦開如瓣,中一小丘形似蓮蓬,滾圓如珠。澗水汨汨蜿蜒,環繞山丘一周,不知去向,使小山丘形成一個半島。對岸崗巒圍列,好似屏風,四周山峰峻峭,谷壑深邃。地藏菩薩看中了這方山水,于是就先在此地結庵苦修。從明朝崇禎年間開始,地方僧俗合力,逐步將原來簡陋的庵堂改建、擴建,依山傍勢,規劃全局,或擇山丘、峽谷,或依溪畔、巖邊,建造殿塔亭榭,使全盤結構,既互相襯托,又自成一體。主要建筑有地藏殿、銀屏寺,其中供佛像100多尊,粉金抹漆,栩栩如生。加之歷代名人題詠詩畫,使小九華名聞遐邇。清乾隆前后,香火極盛,寺僧多達百余人。佛門影響,遠至績溪、旌德、寧國、廣德、歙縣、昌化、于潛、分水、桐廬、淳安。逐安、建德等皖浙兩省三十多縣。
小九華銀屏寺僻處深山,又界皖浙之交。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新四軍在這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1943年銀屏寺住持僧銀祥,毅然參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地下黨支部書記,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1947年,銀祥被捕犧牲,遺骨就葬在小九華東麓的溪畔。建國后,建有銀祥烈士墓,墓碑上鐫刻烈士生平簡介和聯語:“革命星火燎原皖浙,壯士熱血染紅山川”。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銀祥墓曾移建于地藏殿原址塔上,二十一世紀初遷至今址。所以,小九華又是革命紀念地、紅色旅游地。在我國所有的佛教圣地中,只有小九華兼具普度眾生和解放全人類的雙重意義,也只有小九華的主持和尚由空門入黨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烈士。 “文革”期間,小九華除銀屏古寺僥幸殘存外,其他古跡盡毀,但勝山秀水依舊吸引游人。二十一世紀初,國運隆昌,政治清明,社會和諧,小九華勝景依然,小九華地藏塔和銀屏古寺又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保護。小九因大九名,小九華也因我們國家的政治清明而重獲新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07年4月6日農歷丁亥年2月19日,小九華釋傳弘住持請來大九華的和尚,舉行了盛大的廟會,遠近趕來朝拜的香客信眾數以千計,人們期待已久的香火重盛的小九華的盛況已經到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