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萬綠點染霞水村 作者: 程尚遠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9724 更新時間:2021/3/17 20:51:46
萬綠點染霞水村
程尚遠
霞水村位于績溪縣東北,尚村——霞水盆地北端,距縣城40公里。霞水的建村史可追溯到宋代。據譜諜記載:“新安許氏第七世許透,原居歙縣許村,為南宋吏部員外郎,致仕后,由杭州遷昌化荊州(1931年劃歸績溪)之上村莊,后又轉遷績溪云川大橋”(《磡頭村志》),即霞水村——霞水盆地北側定居。許透孫許丘后遷盆地南端安宅。各自繁衍成村,都以姓氏為村名。盆地南端地勢高亢,處“云川溪”(即山云河)上游,名“上許”(后改為“尚村”)盆地北側較低,瀕云川溪下游,名“下許”。以后下許相繼有胡、唐、張、汪等姓氏遷入,后來居上,很快興旺起來,超過了許姓。“下許”這個村名已不符合現實情況了,改稱“下水村”。大約到了清朝中葉,村人又認為“下水”很不吉利,就以諧音名“霞水”,又稱“霞川”、“霞光”。(乾隆《績溪縣志•方輿志》中,十五都屬下標有“下水村”;嘉慶版縣志已改稱“霞水村”。)發源山云嶺的山云河繞村向西流,河面不寬,但水流清澈,砂粒河床上裸露出三三兩兩的花崗巖塊石,散落水中。溪流落差較大,河水沖激出一級級深潭,潭中魚群游弋。河上架有5座小橋,溝通兩岸。村莊背倚來龍山,民居坐北朝南,一排排,一層層,座落有致,石板鋪的古巷,曲徑通幽,河南岸只有幾戶人家和4幢水碓。溝通縣境東隅的東源大道傍河從村中穿過,形成臨河一面水街,迤邐里許,街上有店鋪、作坊10多家,是個商貿發達遠近知名的山村。站在水街上朝南望去,前面視野開闊,遠處山云尖和飯甑尖奇峰排列,直刺云天,雄偉綺麗。雨霧天氣,煙云縹渺于峰際,山云諸峰如出岫蓮花,故有蓮花峰之稱。飯甑尖頂霧靄氤氳,那造物天成的巨石,酷似米飯蒸熟、掀開蓋子、熱氣騰騰的飯甑。此情此景,引人入勝,令人贊嘆:霞水村的確是有山有水景色秀美的好村莊,而更令人稱羨的是霞水村的水口。 從山云尖伸出的支脈逶迤西北行,過松木嶺、梅干嶺至陽和嶺折向西,經竹里村后,莽莽如蒼龍來到霞水村背后,列為來龍山,然后延伸出村外,西至巖巖嶺對岸。從飯甑尖伸出一脈至尚村嶺,折向北行,延至霞水村西南,止于河邊,與北岸的來龍山相對峙,兩山相夾形成峽谷,河水從中流出,這就是霞水村的內水口。南北兩山相對出,繼續延伸,過虹龍橋后,地勢豁然開闊,現出一塊小盆地,這里田疇平曠,稻麥兩熟,是霞水村民的農耕基地。小盆地西端,兩山又相峙于巖巖嶺腳,成為霞水的外水口。 霞水村的先輩們以風水學說為依據,把水口視為全村命脈之所系,為了“藏風聚氣”以求村莊興旺發達,在水口組景上別具匠心地構建一系列人工建筑,營造水口樹林,建成理想的水口園林。徽州人素有崇神信佛的傳統,建廟供神以護村莊。霞川村中和水口,分別建有太子堂、太尉廟、虹龍廟、周王廟等。太子廟在村中央,供奉“太子老爺”。廟前有個大院,是村中舉辦廟會活動和節日搭臺演戲的場所,后來又用作村小學校址。 沿大路來到村水口,路后綠蔭蘢罩下一座石崖巍巍聳立,傍崖建有太尉殿,供奉張巡、許遠二將神像。廟旁石壁上嵌著一塊大理石“水口禁碑”,水口禁碑上面鐫刻村規民約,警示村民嚴加保護水口園林。隔河有一水碓,從上游筑堨引水驅動碓磨,依依呀呀的水輪運轉聲和咚咚的舂擊聲終年不斷,使靜寂的水口增添了動感和音韻美。 花崗巖塊石鋪成的大路繞過廟宇和石崖向前伸展,右側一條長長的石壩直達水口外,壩有一人高,石塊壘成,圍護壩后一小片長條形田地。這石壩與其說是為了護田,不如說是為了水口“風水”的需要。路外的河道到了轉彎處,經多年淤積,涌出一片沙灘。古人將沙灘靠大路一側挖開通水,中間壘砌成一個魚形小島,一條碩大鯉魚,昂首朝向村莊,躍躍欲縱,跳過龍門;也有人說這是個船形島,小島上植有樹木,其中一株巨松,樹干直刺云天,猶如船上的桅桿,茂密的枝葉好似綠色風帆,一艘巨輪即將揚帆遠航,鵬程萬里。 魚形島以下,河兩岸古樹參天,虬枝怪異,向河心斜伸,濃密的樹蔭似乎覆蓋了河面。向前行大路轉彎,一座石拱橋高高架于河上。此橋即虹龍橋,跨徑10米,面寬5米,高8米,是水口的主體建筑。高聳的橋拱像駝峰一般,上下要攀行十幾級石階,橋面兩邊有條石作護欄,既為了行人安全,也供人坐在橋上休息,觀賞水口園林景色和遠處山云尖的風光。久經風雨的古橋體上長滿青苔和鳳尾草,細長的藤蔓從橋拱上直垂水面,微風徐來,悠悠飄拂,似在訴說歲月的滄桑。 橋南有古廟——虹龍廟,紅墻黑瓦,構筑宏偉,廟宇前檐聳出成長廊,走廊兩端有拱門,大路從拱門下通過。左側拱門上方寫有“霞水潴明”四個蒼勁古拙的黑字,右側門額上寫的是“霞川古里”,這是霞水村的大門。穿過拱門,越過古橋,走向村中。廟前是一方空地,綠草如茵,臨河有一座翹角飛檐的涼亭,古樸典雅。古廟、古橋、古亭、古樹組成古韻悠悠的水口景觀。虹龍廟一帶林蔭蔽日,陰氣森森,令人寒怵。廟內供奉“汪公”、“五猖”和“社公、社母”等神像,大門后還站著一對兇神惡煞,人們說是“千里眼”和“順風耳”,虬須露眼,面目猙獰,令人害怕。廟內光線昏暗,環境冷寂,引發出一些神奇怪異的傳說,給村水口添上了幾分神秘色彩。 虹龍廟、虹龍橋左右一直到村莊前后的山上都是茂密的森林,霞水村的綠色水口聞名遐邇。 這里不妨引用生長于霞水村的著名綠色美學家郭因教授《綠色的憶和綠色的夢》中的一段描述:“霞水村,村莊背后是山,村莊的對面也是山。一條水清見底、游魚可數的河流穿村而過。山上滿是茂密的樹林,不少樹經歷風雨霜雪,變得十分古怪和可愛。水口的河流寬闊處,多年沙積而成一魚形小島,島大約數畝……,島上原先也是一片叢林……,其中包括一棵挺拔參天的大松樹……水口上樹木的茂密使人走到村邊還看不見房子。從水口到村外,全是大石塊鋪成的很寬的路,那里有相距不甚遠的兩座廟宇,離村近一點的是虹龍廟,……虹龍廟左邊有一座拱形石橋通向村莊,廟門右側有一條小路通向一個小山谷,據說常有野獸出沒。 我家屋后的西首,有一棵上千年的銀杏樹,每當銀杏成熟的時候,我家的屋頂上、天井里,豬舍邊的小院里常落下許多銀杏……我家的菜園東邊有個小小的土地廟,廟邊有一棵數百年的大柏樹和幾棵梅花樹。菜園里還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樹,一棵香椿樹和許多小竹子。菜園后面就是郁郁蔥蔥的大山了。山上有多種多樣的大小樹木,還有很多竹子。反正,我們整個村莊,我的整個家都被包圍在綠色海洋中……” 惋惜的是,經歷了多次人為劫難,霞水村綠色的村居環境,綠色的水口園林,已經殘破不全。郭老和所有的霞水村人一樣,為綠色的凋萎而難過。都在做著一個綠色的夢,夢想著綠色點染的家園再現。相信這個綠色的夢終于會實現。
圖為霞川村外水口虹龍橋虹龍廟遺址
圖為霞水村外水口古樹林遺留古樹
圖為霞水村內水口
作者簡介:程尚遠,1927年生,績溪縣伏嶺鎮西川村人。1949年5月參加人民解放軍,任安徽軍區政治部宣傳干事、文教助理員等職,曾被聘為軍區《鐵軍報》特約通訊員。轉業后從事中學教育工作。80年代離休,應聘參與修志工作,擔任《績溪縣交通志》《績溪縣公路志》主筆,《績溪縣志》“交通”章編篡。鐘情于徽州鄉土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著有《梁安擷趣》《績溪村落的綠色水口》《績溪亭閣文化》《徽杭古道傳奇》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