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欧洲杯赛程_今天男排比赛结果_足球比分即时_篮球积分相同怎么算排名 - 灰熊对森林狼

績溪視窗 網站二維碼
績溪電信
二十屆三中全會
錢學森 績溪視窗 新春走基層
榜樣3 國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
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績溪村落的綠色水口之家朋石歇村

作者: 程尚遠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11022 更新時間:2021/3/21 20:20:23

丹楓古柏掩仙石

程尚遠


汝溪春水碧如油,溪上耕田人姓周。
過了夏畦農最樂,豳風圖里火初流。
    這是晚清年代徽州府教授周赟詠《仙石村十景》詩之一。“仙石楸枰”“汝溪春水”“列屏霽雪”“雙鐘夜雨”“帽峰瀑布”“玉井清泉”“蓮峰待月”“松阜吟風”“獅巖白云”“龍崗紅旭”雅稱“仙石十景”,把仙石村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心馳神往。詩中的汝溪即戈溪,仙石村位于戈溪河北岸,是周姓聚居村。《仙石周氏宗譜》記載:周姓得氏始于王子汝公,仙石村人遂以汝名溪,以示不忘其本。仙石今名石歇,屬家朋鄉汪家店行政村石歇村民小組。
    戈溪水流至磡頭村外,納云川河、仙人巖水后,沖出峻峭的石門巖,水流變緩,向西南又轉向西北繞了個半圓形大灣,把河灣沖積成大片灘地,后人辟成良田。仙石村就在這大灘地上,秀麗的群山環抱,如帶的戈溪繞村西流。仙石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村名,吸引了眾多詩人騷客前來探奇覽勝,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神奇的傳說和桃花源的意境里,吟詠俊美的詩句。
    當年,筆者慕名來石歇村采風,82歲的周品如老人熱情接待,引導我游覽了村莊的地貌、山形、水勢、歷史遺存和獨特的水口風光,邊走邊作解述。品如老人的祖輩遠在前清就是該村周氏宗族的世代族長,本人年輕時擔任村生產隊長18年,幾年前又以耄耋之年主持修譜工作,發動周氏族眾集資重印、增修《仙石周氏宗譜》。老人思路清晰,對族史耳熟能詳,他捧出新版《周氏宗譜》,如數家珍地解讀仙石村的歷史和村景。
    周氏先祖可追溯到唐中和元年(881),周垚任歙州刺史,時值黃巢兵亂,解職退隱于績溪登源河畔、漢初張良避隱地隱張山麓虎頭山下,后以其姓名周坑。周垚的第三子周囦遷本縣遵化鄉竹里定居。傳三代,曾孫可二攜家人遷至戈溪河畔亙鐘形腳橫山塘口,結廬而居,在盆地上披荊斬棘開拓田園。那時,這里是一片荒灘,長滿水竹。在辟地開田鑿擊一塊碩大的赫黃色孤石時,意外發現石頭上竟流出鮮紅血水,感到十分驚異,認定這是塊“仙石”,此處定是好土地,就把它保護起來,并在此安宅建村,取名“仙石村”。
    仙石村前后和河的兩岸都不是花崗石山體,離村上下游的河里和灘地上也見不到成群的花崗巖石頭,惟有這里的河灣和灘地上散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花崗巖孤石。這一奇特現象派生出一段神奇的傳說:很早以前,有人趕著豬群路過,天黑了在河邊歇夜,翌早起來,豬群和趕豬人不見了,豬變成了許多石頭散布在灘地和河里。人們認為那趕豬的是仙人,遺下的石頭是仙石。后來村水口上還遺存兩個同樣大小的石頭,偎依相對,人稱“公母石”,是人丁興旺的象征,一直尊為“仙石”予以保護。因為村莊附近有這許多仙石歇在這里,村名又稱“石歇”。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離村東10多里的門前崖、仙人巖屬天目山脈,都是花崗巖山體,遠古造山運動時,石流從高陡處順河流沖到這片平緩的灣地,停積下來,散布于河灣各處。那時,人們尚不能認識自然,就迷信是神仙所使,引發出這些奇異的傳說,給石歇村增添了神秘色彩。
    沿著通往寧國的戈溪源古道,踏過戈溪河上整齊排列的42級仙人跳(水踏步)走進村來,花崗巖石塊鋪成的石板大路自東向西穿村而過,久經歲月磨礪,路面顯得滑光泛亮。民居依山傍路而建。進村不遠,三面民居圍著的場坦上,一方赭黃色花崗巖巨石孤立于中心,長約2米,下端寬1.5米,上端尖形,好象半片秋葉,面積約3平方米,石面平整光潔。相傳是仙人對奕的棋盤,故稱“仙石楸枰”,尊為鎮村之寶。
    先輩們別具匠心挖建了一條水渠,從村東引來清澈的戈溪水,穿過村中心與大路平行伸展。村內開有多處支渠通向田畈,有的支渠從農家庭院中穿過,家庭主婦提水、洗菜可以足不出戶。主渠用石塊漿砌,渠底平整潔凈,上面鋪有石板,可保夜行人安全。間隔一段距離,渠上開有缺口作水磡,便于村民汲水、洗滌,備消防之用。主渠流出村水口,進入田畈,灌溉百余畝農田,確保旱澇保收。汩汩的清泉,是生命不竭的象征。故有“汝溪春水貴如油”的贊譽,成“仙石十景”之一。
     村莊背靠群山,蒼莽的龍崗為來龍,東有獅巖如青獅伏踞村首,臨河飲水,南面隔河聳立著紗帽峰,酷似貴人的烏紗,峰下為深壑,澗水終年不絕,每到春雨季節,飛瀑高懸,若紳帶垂空,美名“帽峰瀑布”。走近水口,風光迥異,大小兩座山崗并列于村北,宛如金鐘覆地,俗稱大鐘形、小鐘形。后代文人以古樂十二律命名為“黃鐘”與“夾鐘”。“非若鐘之能鳴,而每值深夜,松風竹雨,如聞金奏”,乃稱“雙鐘夜雨”(周赟《雙鐘夜雨》詩序)。向西望去,一山如巨牛兀立河邊,牛頭前伸,牛脊后挺,一條水渠圍繞山前,形同落地的牛軛,俗稱“金牛脫軛”,勢欲奔飛。村人視為風水寶地,周氏祖瑩就葬于山腳。金牛與金鐘南北相峙,可稱絕妙水口,但尚有美中不足。兩山之間隔著200多米寬的田畈,水口過空,留不住財瑞之氣。于是,先輩們在村北小鐘山麓筑了一道60多米長的土壩向南伸出;又從南側河邊向北建一條100多米長的石壩橫向村北。兩壩一上一下并不閉合,中隔數10米空間,意在保住財氣而不閉塞靈氣。小鐘形內側是橫山塘,這是一條北向的深山溝,煞氣北來,于村不利,就在溝口橫筑一土石壩,以擋北風,克制煞氣。
    環村三面山上,樹木蔥蘢,水口為綠色籠罩,大鐘山覆蓋著蒼松,小鐘山養植了楓、榧、楮、櫟等多種樹木,從土石壩一直延伸到戈溪河岸是清一色的翠柏,周氏宗族訂有嚴格的護林規約,山林和水口林一直保護完好。即使在“大躍進”年代的“共產風”和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山場上的樹木遭到嚴重毀壞,但水口上的柏樹林帶和小鐘山的古楓卻幸存下來。至今走近石歇,只見水口壩和戈溪河岸邊那樹干斑駁而枝葉蒼翠的古柏,一棵接一棵連成一條長長的翠帶繞在村外。小鐘山上遺存七八株古楓,大的高數10丈,兩三人才能合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美不勝收。這是縣內罕見的一處保護較好的水口林,為古村石歇增添了秀色和靈氣。
    石歇村群山如黛,溪流環繞,阡陌田疇,泥香四溢,確是一個理想的村居環境。但數百年來村中沒有出過名宦巨賈,村民們安貧樂道,過著平淡安寧的農耕生活,卻有著勤勞善良、慷慨仗義的高貴品質。沒有豪門高宅,卻遺存一幢獨特的明代古建。那是一幢兩進三間中有天井的民居,廳堂前天井中有一口八角古井,人稱“水井堂前”,廳堂是為巖助公而建,又名“巖助公祠”。相傳,明嘉靖年間,一個薄暮時分,歙縣寒儒許國來到石歇村借宿。家境并不富裕的周巖助熱情款待于他,得知許國因赴京趕考缺乏盤纏來磡頭村許氏同族借銀未遂而發愁,就以平日勤勞節儉積攢下來的數10兩銀子傾囊相助。后許國三考得中,進入仕途,榮登宰相高位,歷任三朝閣老。許閣老為報周巖助資助之恩,為恩人建成此屋,親筆題贈“齒德兼隆”金字匾額懸于堂上,又在天井中挖建水井,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經歷數百年風雨,這幢令石歇人引以為榮的古建筑已倒塌大半,“齒德兼隆”金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焚毀,只遺存下前廳外墻和古樸端莊的花崗石門罩,在歷史長河中見證石歇村的滄桑。

圖為石歇村水口壩戈溪河岸柏樹林帶和小鐘古楓樹林


圖為石歇村水口壩戈溪河岸柏樹林帶

圖為石碣水口外景

作者簡介:

程尚遠,1927年生,績溪縣伏嶺鎮西川村人。1949年5月參加人民解放軍,任安徽軍區政治部宣傳干事、文教助理員等職,曾被聘為軍區《鐵軍報》特約通訊員。轉業后從事中學教育工作。80年代離休,應聘參與修志工作,擔任《績溪縣交通志》《績溪縣公路志》主筆,《績溪縣志》“交通”章編篡。鐘情于徽州鄉土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著有《梁安擷趣》《績溪村落的綠色水口》《績溪亭閣文化》《徽杭古道傳奇》等書。


 

版權所有 清涼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電話: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舉報不良信息電話:17756398069
郵箱:zgwjxsc@163.com 地址:績溪縣城適之街老鳳祥銀樓二樓 皖ICP備15023562號 皖公網安備 341824020001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