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欧洲杯赛程_今天男排比赛结果_足球比分即时_篮球积分相同怎么算排名 - 灰熊对森林狼

績溪視窗 網站二維碼
績溪電信
二十屆三中全會
錢學森 績溪視窗 新春走基層
榜樣3 國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
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浩瀚科海寫人生——紀念程良駿誕辰100周年

作者: 高道勝 文章來源:西川人家 點擊數: 10689 更新時間:2021/4/21 17:15:40

程良駿先生像


浩瀚科海一鴻儒 瑰麗詩篇寫人生

——紀念程良駿誕辰100周年

高道勝

        程良駿,1921年4月21日,出生在安徽省績溪縣十四都西坑(今伏嶺鎮(zhèn)西川村)。今年,是績溪縣杰出鄉(xiāng)賢、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水力機械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科學家詩人程良駿先生誕辰100周年。

無愧聲聲報國情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程良駿是中國水輪機學界的泰斗,為國家三峽水利工程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他曾三次謝絕填表放棄晉升工程院院士,彰顯他追求科學真理而不為名利的胸懷和氣度。

        程良駿先生離開我們六年了,謹以此遙寄心語,表達深切緬懷和敬仰之情。

西川鳥瞰


笨根”的家世

  程姓是西坑村的旺姓家族,從“笨根”的上一代起,他家逆四代獨苗,在他這一代枝繁葉茂。

人才濟濟的程家巷


  程氏家族都集聚在村東中部居住,一條普通的程家巷,只有3 0戶左右居家,竟然成就了五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五位博士生導師。可謂人才濟濟,其中“笨根”尤顯突出。

程家老宅西大門


  小時候聽我母親講,西坑“笨根”了不起,他的學名叫程良駿,但西坑人都叫他“笨根”更覺親和。

西川全貌


  西坑是個千年古村落,歷史文化悠久。程家老宅是一幢典雅的徽派建筑(績溪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東朝西,建于清中期,一進兩廂,前后天井,面闊三間,二層樓房,三合土地坪,廂房的槅扇上施有雕刻,南、西二側各有庭院,原小院花臺栽有名貴綠植,客廳上首懸掛有“篤義堂”匾額,前照壁上書有“鴻禧”字樣,正屋占地面積108平方米,附屬房屋和院落約200平方米,老宅頻臨水街,布局肅靜端莊,呈書香門第家居風水布局。

程家老宅全貌


  我在這個山村長大,我父親未參加家鄉(xiāng)土改,家無房產在村里租房子住,而程家老宅正屋南半部上下四間房,土改時被分給了二戶復員軍人,其他附屬房分給了另二戶人家,留著自己住的只有半部房屋加一個廚房和小客廳。1958年,程良駿將他母親和妹妹戶口遷居武漢,家鄉(xiāng)的房子空著無派用,騰出樓上里間和一個廚房,囑咐我們搬去她家居住,正好解決了我們家住房難處。我時年三歲,我很喜歡這個房子,寧靜的夜晚,河水奏出美妙的樂章,伴我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從小聽大人叫程良駿“笨根”,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笨。懂事后我改口稱他程教授,但他逗趣說還是叫績溪話“笨根”更好聽。

     我母親說“笨根”聰明過人,在小學、中學期間,念書幾次跳級,沒有哪個人搶過他的頭名,中小學都冇讀完整,高中不曾畢業(yè)就考上大學,又派到英國留學,26歲當大學教授,五十年代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毛主席在武漢考察大橋工程勘察設計規(guī)劃時,見過這么年輕的教授出席專家論證會,親切地與他握過手。能夠與這位大科學家結緣,讓我有一生榮幸和自豪之感。


父親的傳奇人生

        “笨根”的父親程中一, 1924年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電機工程,懷抱遠大理想,以工程之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推薦到武漢參加國民革命,不巧,中共方面柯慶施同志當時外出工作,遂由國民黨方面范予遂(范在解放后任民革山東省委主委)接待。一個投奔共產黨的革命學生,在國共合作的歷史背景下,陰差陽錯地參加了國民黨,也因此演繹了程中一傳奇的一生。他曾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學兵團、國民黨武漢市黨部組織部、國民黨中央民運會等擔任要職。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程中一毅然回徽州成立安徽抗日救援會,組織抗日先鋒劇團,創(chuàng)辦前鋒周刊,積極投身抗戰(zhàn)。抗戰(zhàn)勝利后,任池州行政公署專員、行署保安司令等職。1948年,他與中共地下組織范治農等人在蕪湖設立工作組,開展革命工作。利用合法身份,策動偽保安四旅及偽省保安十團起義,還策動了國民黨海軍安東艦起義,為皖南的全面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全國解放后,程中一在華東軍政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結束后為新中國建設積極發(fā)揮余力,曾擔任浙江省文史館研究員,杭州市政協(xié)常委,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經受了鍛煉。改革開放以后,海外好友張學良先生托人帶信問候,臺灣陳立夫先生也鴻雁致意,程中一回信:“歷史在發(fā)展,時代要進步,祖國必將統(tǒng)一,中華民族定將在世界崛起。”

        程中一享年95歲,養(yǎng)育成人的十二個兒女以及程良駿膝下四個子女,全是出類拔萃人才,分別在我國科學技術界、文化教育界及企業(yè)領導崗位上為國家做出積極貢獻。

在西坑村大園上遙望東邊山飯甑尖



少年成長歷程

        “笨根”自幼兒(6歲)離開西坑出門念書,由住績溪縣城的大姨婆胡彩燕監(jiān)護。婆婆的話“笨根,別嬉奇嬉野,記著認真念書”,沁心潤智。

到松塘陵園祭奠婆母


  “笨根”有一次回故鄉(xiāng)祭婆婆,在她墳上取一竹鞭(竹根)帶回武漢,藏在自己的書房。“婆婆含辛茹苦將我撫養(yǎng)成人,恩情似海,卻沒有享受我半點回報,每當我困倦時就望著它,想起婆婆”。“千秋事業(yè)千秋志,一樣春風一樣情”,程良駿一生將艱辛的科研歷程和豐碩的科研成果,化成了一江濃情和瑰麗的詩篇。

在家門口的西川橋坐一坐



回來了,用手拍拍石條凳打個招呼。



  這一次回故鄉(xiāng),我曾陪他去西坑祭祖,看看老家祖屋和我的父母親。“笨根”走進村里,快到家門口的西川橋頭,親熱地坐在小時候常坐的大石條凳上,用手拍拍:“我又回來看你了”,觸景生情,仿佛過去的一幕幕都在眼前(我隨即一摁相機快門,留下一個令他十分滿意的美好瞬間)。在我父母家中,他笑談了一些趣事,說他離開西坑,在云臺和明倫堂小學念書,得諸師啟蒙,他特別崇敬胡稼民先生。從小上學也很頑皮,曾因不滿某老師體罰學生,辯理抗爭,并奪其抽打同學的教鞭,因此受過不屈,棄學回家,這件事記憶非常深刻。

在明倫堂(績溪中學前身)母校


  “1990年4月,母校明倫堂小學(績溪中學)校慶囑寫詩。其實我曾先后就學云臺小學,苦念當時云臺舒慧君,明倫程醒黃諸師,而秋生胡加鞭辱,仍痛心頭。從知育人以德,嚴而不酷,師表之難也”。

【七 絕】詩詞原文:“啟蒙自應憶明倫,胡亂愁生鞭影頻。得上云臺沐雨露,惠君舒暢醒黃親。”

他說小時候也是吃過很多苦的人,得婆婆培養(yǎng)長大。父親在外面做官另有家室,將母親和他們兄妹三人留在西坑老家,靠收得十畝薄田的租息度日,后來胞弟不幸被洪水沖走,母親得病,日子艱難。

程家老宅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學艱辛路

        時值戰(zhàn)爭,兵荒馬亂,當年為上大學一事父子意見分歧,“笨根”倔勁上來,叛逆不從,結果被父親斷了供養(yǎng)。沒有盤纏路費和膳食費,生活無處安順,只好回到西坑家中休閑躲避。在家鄉(xiāng),遇上好鄰居任家的“孫娣嬸”憐惜人才,“孫娣嬸”助資50塊大洋(“笨根”學成歸來報恩時“孫娣嬸”不在了),如愿促成大學夢。

程老家門前的西川河水街


  “笨根”曾與我們聊起他上大學的曲折經歷。當時上海打仗,考取大學不能去,轉到湖南大后方,結果在湖南也遇麻煩,父親早前已經去信校方阻滯,讓大學校長拒納其入學,辛虧找得父親熟人說情疏通,重新調整入學。然抗戰(zhàn)持續(xù),時局不斷變化,湖南成為正面戰(zhàn)場,長沙保衛(wèi)戰(zhàn)在進行中,戰(zhàn)事調整,嚴整戰(zhàn)備,大學停課向大西南后方轉移。

        1940年秋,教育部在四川創(chuàng)辦交大分校,學生由教育部在全國統(tǒng)招錄取學生中調配,“笨根”被調配到重慶新校址報到。接通知后,同學結伴同行,問路打探,食宿不保,遇上好心司機便隨運貨汽車順帶一程,從湖南到重慶雖二省相鄰,但行程有1000多公里,加上土匪出沒、車輛罕見,肩扛手提行李和書籍,翻越崇山峻嶺,旅途十分艱難,最后總算安全到達重慶。


  此后,在國立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分校機械系完成學業(yè),并在英國劍橋、格納斯哥等大學攻讀水電專業(yè),博士畢業(yè)回國,從事所學專業(yè)教學工作,26歲被教育部聘為教授,任四川大學水力機械系主任。那時,清華大學以高薪聘他教授,他認為清華顯然名氣大,條件優(yōu)越,但卻沒有他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支撐點,研究水電、開發(fā)三峽是自己的志向。最后,還是選擇了三峽所在省份的四川大學水力機械系任教。

        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他被調往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工作,后到華中工學院開創(chuàng)我國水力機械工程學科,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

講到這里,他深情地說:“哎,萬萬不曾想著,到重慶我身無分文,落魄無著,生活無依,找到個績溪面館吃客飯(績溪同鄉(xiāng)吃飯不收錢),卻在“樂露春”店堂里遇見了本村老鄉(xiāng)——你廣發(fā)兄,哈哈哈”。回憶抗戰(zhàn)時期在重慶面館的偶遇,他風趣地與我父親說:誒,在那以前,我只認著程家巷的“婉紅姑”,可不曉得高家巷的高廣發(fā)在重慶開個徽館做大廚,讓我一個窮學生有飯吃了。滿堂笑聲……。

在婉紅姑家說抗戰(zhàn)期間在重慶奇遇


不是院士的院士

        我崇敬程良駿先生,崇敬他虛懷若谷、謙恭自守的高尚品德。

        走進程良駿的家,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書房兼臥室,盡是“層巒疊嶂”的書籍資料,墻上掛滿詩作書法,其中一幅“功業(yè)半生三峽水,閑情幾首七言詩”,讓人品味良久。

        程良駿是我國水力機械專業(yè)第一位教授,一生從事水力機械研究,在學術上卓有成就。

由西川村學子方建東捐資,立于績溪中學校史館前的程良俊先生銅像。


         1951年,在全國高教課改會議上,首先倡議設立“水力機械”專業(yè)。

1953年,任武漢水利學院教授時,首開“抽水機與抽水站”課程。

        1982年,在學界發(fā)表“論混流式水輪機的水力振動問題”的理論公式,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

        1984年,在國際水力研究會上,首次發(fā)表水輪機中水流的“雙偏心渦帶”和水力振幅公式;

        1985年,在國際水力發(fā)電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了“中國的新斜擊式水輪機”新的設計公式,提高了水力效率,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評價。

        1989年,參加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名人代表學科交流大會,在會上演講“中國三峽工程與新型水輪機的優(yōu)化設計”,并應邀出席“國際詩會”,用中文、英語即席朗誦詩篇,獲“絕妙詩人”榮譽。

        1990年,程良駿被美國傳記研究院頒布列入“全世界100位有卓越成就的人”名單,授予他“卓越成就永久性榮譽紀念獎章”。

        由于多年突出的科研成果和獨特貢獻,上級主管部門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薦提名程良駿晉升中國工程院院士,均被他一次又一次婉拒,始終放棄了晉升機會。

        1996年11月,程良駿詩詞原文:【七絕】謝勸我填院士表者——“彀中滋味果如何,勸我梳妝夸鬢皤。但笑明朝堂上見,忘年弟妹是公婆。” (選自程良駿詩詞集《三峽濤聲》)。

        1997年2月24日,程良駿詩詞原文:【七絕】再謝勸我填院士表——“老去涂朱倍覺羞,少年綺夢已風流。縱然留得紅絲在,卻恐檀郎厭白頭”。(選自程良駿詩詞集《三峽濤聲》)

        第三次拒填院士表,詩詞原文:笑口開【七絕】再答為何不填院士表——“揮汗登峰不上臺,但留表格自思猜。任他怨事隨流去,許我增容笑口開”。增容——指三峽電站機組增容(選自程良駿詩詞集《漩渦念峽》)

陪同時仼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長江三峽工程項目


  “無愧聲聲報國情”。程良駿為何放棄晉升院士資格,聽懂了他的話,看懂了他的詩,就能夠得到明白的解釋。他曾說:“當年在大姨婆培養(yǎng)教育及親友的鼓勵下,爬雪山,跨大海而有今日的‘功業(yè)半生三峽水,’我對得起“績溪牛”三個字了。”有詩詞(一):“少小艱難在績溪,隨婆種菜去城西。明倫鞭影隨他舞,敦德牌坊正我思。” 有詩詞(二):“遠程寄藥念兒病,假日延師教外文。嬸嬸恩情忘不了,遙天跪拜淚紛紛。”

        程良駿說:“創(chuàng)業(yè)者,沒有老年”!他曾把他在向陽湖勞動改造時擔水挑肥用的一根竹扁擔,放在自己床頭上,這根竹扁擔伴他30多年,扁擔時時提醒著他,“等閑贏得金牌獎,最是難忘竹扁擔!”浪費掉的黃金歲月,要用加倍的汗水賺回來。“我不敢忘記大姨婆的愛護,親友們的鼓勵,一生努力工作。但我從不與人爭高低上下。”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學錚院士稱“良駿學長情系長江萬里波,畢生心血解雙渦……”程良駿的學長錢偉長、張光斗等一批著名科學家,曾寫詩詞評價他為“不是院士的院士”。

        “待人心地寬平厚,論道文壇博雅精”,程良駿用他心靈的清泉潤飾過的彩筆,寫出了不朽的事業(yè)和不老的人生。

笨根與婉紅姑合影


九十年難忘的鄉(xiāng)情

        我懷念程良駿先生,懷念他那真摯感人的一脈濃濃鄉(xiāng)情。

        我母親與先生是宗親,論年齡大“笨根”一歲,按排行長“笨根”二輩,少兒時期一對發(fā)小,排資論輩讓先生很是吃虧,一輩子稱呼她“婉紅姑”,而他們不亞于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保持了90多年,一直延續(xù)至歲終。

        1992年春季,“笨根”回故鄉(xiāng),看望了發(fā)小“婉紅姑”返漢后,曾賦詩:【七絕】遠念故鄉(xiāng)西坑至親——“小日無猜老益憐,西坑鄉(xiāng)水繞心田。家山萬木蘢蔥日,一樹紅花晚更妍。” 

        2007年2月2日,“笨根”在績溪看望住縣城的“婉紅姑”后,回到賓館賦詩一首。【七絕】晚紅妝——人情世道兩蒼茫,賓館迎賓是故鄉(xiāng)。握手奈何都白發(fā),撫琴♯依舊晚紅妝。(♯婉紅姑兒媳名霞琴)

笨根與婉紅姑一家人合影



  從八十年代后,每當逢年過節(jié),先生都給“婉紅姑”匯款慰問,從開始的幾十元到90年代的百元、數百元以及新世紀以來的千元、二千元,年年不落,每張匯款單上都附上箴言,如“婉紅姑:注意保重,一點心意,買些吃吃”。言簡意賅,流露牽掛,情深意長,充滿溫暖。

        我母親于2012年10月九十三歲離世,是時,我沒敢告訴先生,怕老人悲傷不起。新年很快到了,又怕他老人家再寄錢來拜年慰問,我委婉地給他小女程平教授發(fā)了個郵件告知,不想程平既追補禮賬寄來千元,讓我代為燒紙。若“婉紅姑”天上聞香火有知,該有多幸福!可如此厚重禮節(jié),我們受之有愧卻之不恭啊,只能深深地印在心底,牢記程家這份濃情。

        2014年5月,我姐姐杏榴和姐夫新如到武漢小弟道飛家訪親,弟弟開車陪他們去華中科技大學看望程老先生。先生問及我母親情況,不想姐姐、姐夫無設防,說漏嘴吐露了實情,先生聞知臉色漸變,老淚縱橫,莫名的傷心難過。

        先生曾在最后一次回績溪時,對我母親說,現在就你“婉紅姑”一個人叫我“笨根”了,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啊。今后,再也聽不到叫“笨根”的人了。

在華東某市參加重大技術成果鑒定會


尋根問祖訪故鄉(xiāng)

        2007年2月1日,一位87歲高齡的老人,在華東某市參加“新型導彈艇噴水推進裝置國產化技術成果鑒定會”結束,思鄉(xiāng)情愈濃,決定返程借道績溪回老家看看。

        當晚,他避開助手“擅自行動”,坐一夜火車。第二天早上,抵達家鄉(xiāng)縣城,一個人住進了績溪賓館。當天故友聞訊,芬踏而至。

時任縣委書記趙敏生陪同程老訪母校


時任縣長潘萬金到賓館看望程老


好友原縣政協(xié)副主席胡其佳(右)、原縣文化局長洪樹林(左)與程老在楊之河畔合影。


原徽山詩社社長戴克華到賓館看望程老


縣“稼研會”會長周文甫看望程老


好友洪樹林在程家老宅南院門與程老合影


好友胡其佳在邵之家看望程教授


好友績溪徽學研究會會長黃來生到賓館看望程老先生


績溪中學主要領導與程老合影


程老在邵之惠家做客與家人合影


在邵之惠家接待前來看望的同學客人


到尚遠叔公家做客與家人合影


參加幑山詩友見面會


與徽山詩友合影


在績溪中學與師生漫談三峽工程




在化龍亭漫步留影


回到老家祖屋篤義堂




在故居大門前留個影


  2月2日,見到了邵之慧、胡其佳、洪樹林、黃來生等鄉(xiāng)賢好友,專門看望了住縣城的“婉紅姑”和“尚遠叔公”;

        2月3日,績溪縣“徽山詩社”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詩友見面會,詩歌愛好者激情交流,他在答謝詞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即興創(chuàng)作并用家鄉(xiāng)話吟誦詩詞,與詩友們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下午,計劃外被高登榜市長邀請接去宣城,次日,高市長等有關市領導陪他登上敬亭山賦詩抒情。

        程良駿這次返鄉(xiāng)的主要意圖,是看看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會見故交老友;再看看學宮、化龍亭、明倫堂等少年念書遺址;還要到績溪縣松塘陵園,去上墳祭拜婆母。

        2月5日,程良駿回到西坑舊居探訪親友,進村口就雙手作拜答謝鄉(xiāng)人,先記著“孫娣嬸”的恩情尋到故居表心念,后沿水街走進自家老宅,在自己出生的房門口拍個照,走上樓看到“篤義堂”堂匾擱置在旁邊,非常激動,但是“寶貝”已破損嚴重,又感心痛無比,看見他的復雜表情,我當即表示將這個“寶貝”帶去縣城找個專業(yè)工匠修理復原,先生默許。

        元月6日,上午應邀請到到母校(明倫堂)為績溪中學師生作了一場 “漫談三峽工程”學術報告。下午與有關友人告別,結束了這次故鄉(xiāng)行。晚上8時乘火車經南昌換乘返武漢,縣有關領導和友人到火車站送行,我受領導委托,專程陪老人家到南昌。次日早,將他送上去武昌列車,這一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頭后,我把老人家返鄉(xiāng)尋根訪友活動,寫成了紀實報道發(fā)表在宣城日報,老人家收到報紙后欣喜賦詩。

        曰:【七絕】道勝天——感謝高道勝賢弟臺 “遠矚高瞻道勝天,知難忘苦志彌堅。文河遏浪歸來日,感謝鄉(xiāng)賢妙筆傳*”。(*讀2007年3月3日《宣城日報》“人是故鄉(xiāng)親——程良駿教授績溪尋根訪友紀實”專版)。

        一年后,我將修復的“篤義堂”堂匾,通過物流寄去武漢。其后,先生有多次動回鄉(xiāng)的念頭,終未成為現實。

作者與程老合影


后記

        2009年7月,我到武漢看望在鐵四院工作的犬子情況,住在弟弟家,弟弟抽空陪我去拜訪老先生。先生見我們到來很熱情,給我們找來一個搖頭風扇,讓我們降溫,便說起了他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首先問及我母親的身體情況,然后,打開話閘,滔滔不絕,人老還童,情深意篤啊!他說“我現在近期的事情很快就忘記,而在家鄉(xiāng)的印象往往記得很清楚。”與我們歷數家珍地又一次說起往事:有西坑橋頭那個條石坐凳的故事;有明倫堂胡稼民先生的軼事;談了抗戰(zhàn)期間沿途爬車或徒步到重慶報到上大學的艱苦跋涉等等;還給我們介紹了傾注他畢生精力的三峽工程發(fā)電機組概況。告別之時,在電梯口我們勸先生留步,先生依依不舍執(zhí)意送我們下樓,我們出門沿著華中科技大學校園林蔭道一直前行,百米之外回望,一個年近九十的慈祥老人,仍站在原處未動,雙掌合一,躬身久立,直至看不見我們的身影。

        此情,此景,可親,可敬。這是我們與先生最后的離別!

        我深深地懷念先生,景仰先生。在先生百歲誕辰日,記敘一些往事,謹此文,表達對程良駿先生永久思念。

2021年4月21日寫于武漢徐東

 

版權所有 清涼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電話: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舉報不良信息電話:17756398069
郵箱:zgwjxsc@163.com 地址:績溪縣城適之街老鳳祥銀樓二樓 皖ICP備15023562號 皖公網安備 341824020001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