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許家德和他的“鋼結構”夢 作者: 程靜 文章來源:績溪縣雙擁辦 點擊數: 11441 更新時間:2016/6/20 21:16:53
七十年代軍人出身的許家德,中技畢業、部隊工作拿穩定工資,這在當時對于地處深山區的績溪人來說,是件非常自豪的事。然而,1984年,許家德以當時常人難以想像的動舉放棄部隊晉升機會,回到績溪家鄉追求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創業之路,為他的人生添加了一筆亮麗的傳奇色彩。其“鋼結構”的夢想在他的努力拼搏下象一只雄鷹一樣展翅遨翔,圓了他多年以來的夢想和追求。 出生在共和國誕生初期的許家德,系績溪家朋鄉人,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六。三歲不到父親就去世了,9歲時,母親又不幸癱瘓。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幼年的許家德特別能吃苦耐勞。既吃得了房屋頂上的苔蘚,也能啃樹上的野果,還每天擔當得起家中的農活和家務活。貧窮沒有打消他幼年的夢想,家鄉英雄許家朋的事跡時時激勵著他,反而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家鄉的貧窮與落后讓童年的許家德暗下決心“我要踏著先人的足跡,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來。”七十年代初,24歲的許家德于技校畢業后被分配在水電部十四局工作,成為武警水電部隊的一名軍人。因愛學習,肯動腦筋,喜歡鉆研而深得部隊領導喜愛。1984年,令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晉升機會居然被許家德婉言謝絕了,此刻的他感受到家鄉的召喚,迫切想回到家鄉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 盡管部隊領導多次挽留,但許家德毅然踏上了回績創業之路。他深知,績溪老家是山區貧困縣,需要科學和技術,更需要創業之人去擔當家鄉經濟建設發展之人。作為績溪人,為家鄉的經濟發展添磚加瓦,責無旁貸。他要以自己的軍人作風和一技之長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助一臂之力。 轉業到家鄉被安排在政府機關工作。1987年,許家德再次做出了驚人的動舉,辭職下海。此時的他有了自己下海創業的明確方向,盡管當時的工作環境很優越,卻一點都不徘徊。他深知5年的迷茫,會造成10年的恐慌,20年的掙扎,甚至一輩子的平庸,這是許家德不能容忍的。他要做一個無悔的自己。 1987年4月,許家德創辦了“安徽省績溪縣金屬結構冷軋廠”,一個只有5名員工,舉債20多萬元的企業就此誕生在績溪的藍天下。都說萬事開頭難,許家德也同樣經歷過這樣創業艱難期。面對落后的小縣城,缺乏人才、缺少資金、信息閉塞、交通滯后,產品如何銷售,市場在哪里?開發產品,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需要資金等等,面對一系列的問題,許家德決定從修理起步,小件加工入手,再組織產品開發。沒有技術人員自己頂,沒錢就向親朋好友借。白天修理,晚上搞產品開發。餓了家中燒點吃的,熱了就赤膊上陣。1987年9月,許家德迎來了辦廠的第一個產品——水泥制磚機。企業在開業的短短兩個月就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大好形勢,給“家德鋼構”注入了創業史上第一桶新鮮血液。 僅限縣域發展還遠遠不夠,企業要壯大,市場要開拓。許家德在面對企業發展瓶頸與困難時,抓緊產品生產的同時,把精力投入到產品開發和市場調研上。在縣科委的幫助下,開發生產食用菌機械,為山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出資出力。僅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研制出第一批木材枝丫切片機、粉碎機和裝袋機。投入市場,深受全縣用戶的好評,填補了省內空白不說,還榮獲了“安徽省121科技進步示范單位”榮譽稱號。1988年3月,經過改良的第二代食用菌加工機械推出,1989年,第三代換代產品又相繼推出,并在系列化上更完善。配套研制了攪拌機、烘干機、脫水機、裝瓶機、解塊機、滅菌機、菌棒車等30多種食用菌系列機械。企業年產值從幾萬上升到30多萬,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隨著企業規模和技術水平的不斷壯大與提升,市場更為廣闊。到了21世紀,家德鋼構取得了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輸電線路鐵塔500KV和輸變電鋼管結構產品質量合格證書、220KV多棱長形鋼管桿建筑企業資質證書。年上繳稅收達300余萬元。 2010年,企業健康穩步發展中迎來了更快更好發展,許家德緊緊抓住企業發展機遇,在生態工業園區擴建了新廠區。2013年5月企業整體搬遷,新廠區占地面積41000平方米,員工100余人。2013年榮獲高新企業證書、省名牌產品、市知名商標、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縣長質量獎單位。 許家德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不忘回報家鄉人民。歷年來只要家鄉遇到洪災、旱災,毫不猶豫捐款捐物;時逢舉辦徽菜美食文化節、油菜花節、全民健身運動等活動,許家德積極參與捐款贊助,各類捐助累計近170萬元。 許家德說:“作為一個軍人,立志于自己夢想的同時,更要立足于做人。作為領頭雁,有了更好的人緣和機緣,就相當于有了更好的企業文化和理念。家德鋼構發展近30個春秋,得益于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全縣父老鄉親的厚愛與支持。為了家鄉經濟建設的更好更快發展,家德鋼構將一如既往地圓夢績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