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走近徽墨大家汪近圣 作者: 唐延軍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11685 更新時間:2016/6/22 9:06:58
汪近圣〔1692—1761〕,名元林,字鑒古,績溪縣尚田村人,清雍正、乾隆年間墨家。徽州“清代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胡開文〕,汪近圣居第二位。《徽州五千村·績溪縣卷》介紹,汪近圣“系汪華七十七世后裔。十八世紀二十年代,為生活所迫,到歙縣曹素功墨店〔藝粟齋〕做配料工,由于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久就精通了制墨工藝。遂自立門戶在歙城開了墨店‘鑒古齋’,取《昔時賢文》上‘觀今宜鑒古’句〔也是取本人字〕。”清《〔嘉慶〕績溪縣志》稱:汪近圣“制墨精妙,六邑爭購之。”所制墨“光可鑒人,鋒可裁紙”,被視為當世之寶。汪近圣的兩個兒子汪爾臧、汪惟高,也是制墨高手。《名人故里績溪·徽墨卷》記敘:“乾隆朝進士、涇縣人趙青黎說,‘歙墨之見賞于楓宸者,曹氏特播其名,而惟高躬踐其實也’。這就是說,是汪近圣為曹素功贏得聲譽、財富,是曹氏墨業的功臣,是實際的制墨大師。……《〔乾隆〕歙縣志》則說得更明確:‘墨雖獨工于歙,而點煙于婺源,搗制于績溪人之手,歙唯監造精研而已’。由此看來,績溪人善制墨,績溪出墨工,由來已久,汪近圣僅是清初最突出的一位而已。”乾隆六年〔1741〕,朝廷征墨工于徽州,歙縣令趙本推薦汪惟高進京制造御墨,并負責教授內務府墨官制墨技巧,先后三年。汪氏之墨,因之鵲起,聲名大振,生意特別興隆。
關于汪惟高被朝廷選中任制墨教習一事,徽州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乾隆五年的一天,徽城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從八角牌坊那走來了一位高大的客人,后面跟著一個隨從。這位客商年輕瀟灑,文質彬彬,氣度不凡。他站在鑒古齋店外往里一望,只見店內牌匾高掛,商品琳瑯滿目,各種墨品柜展放有序,清清爽爽,店員穿著整潔,氣質高雅,使人賞心悅目。客商兩腿不由自主跨進了店堂,元林(近圣)見狀,親自上前接待,寒喧之后,方知客商遠從京師而來,想選購一批徽墨佳品。元林便將各色墨品逐一遞給客商,一邊介紹一邊讓其挑選。客商仔細觀察,只見制墨質良形美,“光可以鑒,鋒可以截,比德于玉,縝密而粟”,更是愛不釋手。元林一看喜將客商請進后堂,沏茶端果,熱情備至。客商曰:“其墨蒼蒼,其聲錚錚,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寶號果然名不虛傳。”元林喜不自禁,引著客商二人參觀了制墨作坊,還向他倆介紹了二兒子惟高。惟高有問必答,思維縝密,甚得客商歡心。 這時天色近晚,元林擺家宴款待,夫人許嫂燒得一手好徽菜,什么徽州毛豆腐,績溪炒粉絲,石斑魚,綠筍炒臘肉,石耳燉雞,臭鱖魚,冬瓜包等,吃得客商連連點頭稱贊。飯后,元林選了兩間潔凈幽雅的房間,婉言留宿,客商也不拒絕,只要了一間房,里面一張大床一張小床。元林親自點燈端茶,掃墊鋪被,叫兒子送來熱水洗面洗腳。客商休息后,父子連夜照貨單將墨品打包裝箱,另外加贈黃山圖詩墨和集錦墨多套。次日上午,客商付款提貨告辭,元林叫伙計挑著墨擔,親送他們到府城門外,才拱手作別。 乾隆六年的一天,忽然知府陪同朝廷官員駕臨鑒古齋,命元林接旨,宣諭元林父子進京。元林接過圣旨,見朝廷官員好生面熟,正狐疑不定,知府笑道:“數月前從京師來了一位客商,那客商不是別人,就是當今乾隆皇帝;這位官員就是那位隨從。”鑒古齋上下又驚又喜,連連謝恩不盡。進京后,乾隆皇帝命惟高留宮中御書處供職,封為制墨教習。封元林為壽官,恩賜鑾駕全副:開鑼嗚道執事一對,“肅靜”、“迴避”牌架兩對,刀、槍、鉞、戟等執仗十八件,彩旗儀仗十面,大轎一頂。元林榮歸故里,從此改名近圣,意即離圣上近了,心中無限溫暖,無限力量。而鑒古齋墨店因此更加名噪全國。 汪氏制墨業蒸蒸日上,到其孫炳宇、君蔚,曾孫天鳳一代,在《鑒古齋墨譜》的基礎上輯存了《鑒古齋墨藪》,四卷,這是一部集生產、宣傳、收藏于一體的、且有彩印的墨譜,刊布了汪氏四代墨業的精品,被制墨者、藏墨者視為指南的大型工具書。這是汪氏墨業對徽墨的偉大貢獻,全面、系統地用文字記錄了制墨的品種、方法,圖文并茂,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至今徽州各地的眾多墨廠還參照著此墨譜生產。曹素功著有《曹氏墨林》,后起之秀胡開文無墨譜,今天上莊村胡開文紀念館展柜里,就有一套復印的《鑒古齋墨藪》。 汪氏墨店曾一度開至武漢、南京、蘇州,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期間,后來其后裔和族人再也無人開墨廠、墨店。現在徽州各地,掛曹素功、胡開文招牌的墨廠、墨店較多。 汪近圣父子受封發達后,回家鄉尚田村〔俗稱墨店里〕,建造了兩幢氣派的徽派建筑通轉樓,成為山村一景。 尚田村位于績溪縣北部,離城二十八公里,東鄰板橋,西毗旌德縣。四周環山,山小山矮且突兀。古川河自東向西,穿過兩座老石拱橋緩緩流去。村莊沿河北岸帶狀分布,有兩里路長,公路開通后,沿河南岸又連綿蓋起了新屋。如今的尚田村,新式徽派樓房鱗次櫛比,再也難尋古民居的蹤影了。 退休干部汪萬如先生,系汪近圣第九代孫〔汪惟高、汪炳宇、汪天鳳一脈〕,畢生熱愛徽州文物收藏,汪氏墨品從祖上繼承了一批,后又省吃儉用花錢從社會上購買交換了一批,計收藏有集錦墨四套,御制墨、貢墨、觀賞墨、實用墨四十多錠。通過近兩年的熱心尋訪,現已在尚田村查到汪近圣的墓址,墓碑給村人砌入豬圈,汪爾臧、汪惟高、汪天鳳的墓也在家鄉,保護較好。汪先生述說,他爺爺在武昌經營墨店,抗戰爆發,死在墨店,家里也無法派人去治喪,只好放在同鄉會館,墨店也無人接手。后來再去武昌會館,始終找不到尸骨。父親那代,在家務農,沒有文化。皇上恩賜的鑾駕,一部分放在祠堂一部分放在他家。記得小時候,村里每年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隆重地把鑾駕請出來擺個陣式,圍著村莊轉,很是熱鬧。 汪先生收藏的汪氏集錦墨,較著名的兩套為:新安大好山水和御制耕織圖詩墨。新安大好山水,四件三十二錠,把徽州一府六縣三十二景搬上了墨品。耕織圖詩墨四件四十五錠,耕圖墨從浸種、插秧到收割、入倉,杷栽種水稻的每一個環節都刻制成墨:浸種、耕、碌碡、耖、耙耨、布秧、初秧、淤蔭、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持穗、登場、簸揚、舂碓、礱、籭、入倉。織圖墨從祭神、采桑到捉績、成衣,把蠶鄉養蠶、織綢的每一個場景都繪成墨品:祭神、蠶蛾、浴蠶、采桑、炙箔、二眠、三眠、分箔、大起、上簇、下簇、擇繭;窖繭、絡絲、練絲、捉績、攀華、經緯、織、染色、剪帛、成衣、祀謝。墨品質地優良,長方形小墨錠,上面雕刻有人、有物、有景,宛如一幅山水畫,躍然墨上,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如詩如畫,揉制墨、繪畫、書法、雕刻、髹金于一體,成為高碓的藝術品,再加上它用絲織品套盒包裝,裝潢講究,盡善盡美,真乃留芳百世存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