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偷偷往外賣里放頭發、蟑螂等異物,向商家索賠,是否違法?將受到怎樣的處罰? 作者: 李瑩 文章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 點擊數: 8049 更新時間:2024/8/21 1:11:28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 (李瑩)近日,有媒體曝出,湖北一男子就餐時自帶螞蟻放進飯菜,然后投訴勒索餐廳,借用這種手法流竄80多個地區,敲詐了700余家餐廳,這一事件曝光后引起廣大讀者關注。 其實,類似的情況近年來屢次曝出,2023年6月至10月,北京一男子每次將外賣食物先吃掉一半,然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死蒼蠅,拍照發給商家,謊稱“吃出”蒼蠅,以撥打12345熱線、向食品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等為由進行威脅,主張賠償。2023年,上海一女顧客姜某將事先準備好的碎玻璃放進嘴中,假裝是從飯菜里吃出異物,然后同行的陳某便出面與店家交涉索賠,通過這種方式敲詐勒索了9家餐廳,涉案金額九千余元。2022年3月至9月間,王某、金某多次在北京市朝陽區等地,采取往飲品內添加飛蟲,并以飲品內有異物為由欲曝光店鋪存在衛生問題等方式威脅某餐飲公司,強行索要錢款,共計2.4萬元。 近年來,這樣的索賠案件屢屢發生。消費者在就餐時,在食物中發現異物向商家索賠,本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但并不意味著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誣陷商家。而頻頻惡意索賠行為,也讓大批餐飲商家苦不堪言,雖然大多商家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花錢了事,但也無形中助長了某些不法人員的氣焰。 餐飲行業作為碰瓷、敲詐勒索案件的“重災區”,消費者如果自帶螞蟻,口含玻璃、口含蟑螂或謊稱吃出指甲,以食品安全問題為借口,向商家勒索賠償,只是品德問題呢?還是涉及違法犯罪?偶爾的一次做法和多次的勒索賠償在法律界定上有什么區別?如果這種行為涉及敲詐勒索的話,索賠的金錢數額大小,在判決上是否有所不同?……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食品安全網采訪了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刑民行交叉事務部的余茂鈺律師,下面是余律師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向商家索要錢財,是道德問題還是違法犯罪? 中國食品安全網:近年來,發現網絡上經常有人點了外賣或者購買了食品回家后,稱吃出頭發、指甲等異物,去找商家索賠,如果是顧客自己放進去的,然后找商家索賠的話,這種行為是屬于道德品質的問題?還是會涉及違法犯罪呢?在法律上,這種現象通常會怎么處理? 余律師:無論從法律還是道德的角度來看,顧客故意在食品中放置異物以敲詐商家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基本的社會公德和誠信原則,也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詐騙罪等罪名。 中國食品安全網:最近網絡上有不少報道提到消費者故意在食品中放置異物來向商家索賠的現象。請問在什么情況下,這種行為會被定為罰款或接受教育?什么情況下可能會被判刑?判罰的標準是什么?這與索賠的數額或次數有關嗎? 余律師: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罰款或接受教育的情況,二是可能被判刑的情況。 關于罰款或接受教育的情形:當顧客故意在食品中放入異物(如頭發、指甲等),并以此為由向商家索賠,如果索賠的數額或次數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這種行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具體來說,如果情節較輕,將處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若情節較重,則將處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可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消費者的哪些行為會導致違法? 中國食品安全網:那么,哪些情況會導致判刑呢? 余律師:當顧客故意在食品中放入異物并敲詐勒索商家的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時,這種行為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詐騙罪等罪名。 從敲詐勒索罪來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將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將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將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其中在判斷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時,不僅要考慮索賠金額的大小,索賠的次數,還要綜合考慮索賠手段等因素。關于“數額”的認定標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關于“多次敲詐”的認定標準,《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兩年內敲詐勒索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敲詐勒索”。例如,有報道稱一名男子多次向食品內投放異物敲詐勒索,涉案金額達到3600余元,最終被判處拘役三個月;另一名男子因多次向外賣食物中添加異物索賠,累計敲詐11個商家共計3600余元,也被判刑。 總之,無論是罰款、教育還是判刑,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包括索賠的數額、次數以及手段等因素。 這些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 中國食品安全網: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不少關于消費者惡意索賠的報道,即個別消費者故意在食品中放置異物以向商家索賠。請問,這種行為主要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 余律師:惡意索賠的行為主要違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法律法規: 首先,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原則:雖然直接的違法行為不是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但是這種行為破壞了食品安全的信任體系,與食品安全法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食品安全的基本目標相悖。 第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具體條文規定:如果顧客的行為沒有達到犯罪的程度,但仍然構成了詐騙或敲詐勒索,那么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他們可能會受到行政處罰,比如罰款或拘留。如果顧客的行為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比如敲詐勒索罪或詐騙罪,那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他們將面臨刑事處罰。 具體而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詐騙、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行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將面臨刑事責任。 總的來說,惡意索賠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商家的利益,也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信任機制,因此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當被惡意投訴,但商家難以自證清白時,該如何應對? 中國食品安全網:如果消費者購買食品后聲稱在食物中發現了異物,并堅持要求商家賠償,商家應該怎樣處理? 余律師: 建議商家這么處理, 保留證據:商家需要確保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食品在離開商家時是符合安全標準的。這包括但不限于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餐品離店或者上桌時的照片等信息。 與消費者協商:商家應立即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了解具體情況,并嘗試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如果協商無果,可以考慮進一步的法律途徑。 中國食品安全網:如果食品已經被消費者帶回了家,要商家證明異物不是食品中自帶的而是有人蓄意投放的,其實是很難的,當商家難以自證清白時,又該如何應對? 余律師:如果商家很難自證商品沒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供商家搜集到的證據:商家應提供所有可能證明食品符合安全標準的證據,如食品的檢驗報告、生產記錄、儲存和運輸記錄等。 第三方檢測:如果有必要,商家可以委托第三方權威機構對食品進行檢測,以證明其安全性。 法律訴訟:如果消費者堅持索賠,且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商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爭議,向法院提起訴訟。 總之,商家在面對此類問題時,應保持冷靜,積極應對,確保自身權益的同時,也要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保留證據、積極溝通協商、利用第三方檢測等方式,商家可以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公正透明的解決方案。 惡意勒索一次和多次,處罰上有什么不同? 中國食品安全網:目前,餐飲行業中碰瓷現象時有發生。請問,對于偶爾的一次性碰瓷行為和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這種方式獲利的行為,在法律上的處罰有何不同? 余律師:碰瓷行為不論是一次性的還是有組織有計劃的,都會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這兩種情況在處罰上有所不同: 一次性的碰瓷行為: (1)可能僅涉及民事賠償或治安管理處罰。 (2)民事賠償主要是經濟補償,賠償商家的損失。 (3)治安管理處罰,主要通過警告、罰款等方式進行。 有組織有計劃的碰瓷行為: (1)可能涉及敲詐勒索罪、詐騙罪等刑事犯罪,并受到刑罰處罰。 (2)刑事處罰可能包括各種限制人身自由的拘役、有期徒刑等。 總的來說,一次性的碰瓷行為更多地涉及到民事賠償和治安管理處罰,而有組織有計劃的碰瓷行為則會被視為刑事犯罪,面臨更加嚴厲的法律后果。 中國食品安全網:通過近期警方披露的一些案例,有人能夠連續敲詐數十家甚至數百家餐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余律師:連續敲詐數十家甚至數百家餐廳說明的問題:這些案例表明存在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某些條款進行惡意索賠和敲詐勒索。例如,有報道顯示一對情侶在上海九家餐飲店以“吃出指甲”為由要求免單并賠償,累計受損金額達7000余元;還有在北京、承德等地的海底撈遭遇碰瓷和惡意索賠,所涉詐騙金額超過一萬元。 商家和消費者各應如何保護自己? 中國食品安全網:商家和消費者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余律師:商家應該通過這么幾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1)加強內部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服務質量,減少被敲詐的機會。 (2)增強法律意識: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合理處理消費者投訴。 (3)保留證據并報告:在遇到不合理索賠時,保留所有相關證據,并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或公安機關報告。 (4)考慮購買保險:可以考慮購買相關保險,以應對可能的敲詐風險。 當然,當消費者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沖動,可以通過這樣幾個途徑,合理合法的維護自己權益: (1)文明消費,理性維權:遵守法律法規,不參與敲詐勒索行為。 (2)合法途徑解決問題:在遇到消費糾紛時,應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如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向行政管理部門舉報等。 (3)提高法律意識:提高自我法律意識,避免因一時沖動而觸犯法律。 總之,商家和消費者都應增強法律意識,共同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消費環境。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法律意識,商家可以減少被敲詐的風險;而消費者也應該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共同維護市場秩序。(余茂鈺,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刑民行交叉事務部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