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和合績溪 作者: 王正洪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9901 更新時間:2016/7/13 16:43:50
一、聲名顯赫龍川村 績溪縣龍川 村是古徽州聲名顯赫的進士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景觀。1993年4月的一天,我平生第一次到龍川村游覽,留下了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象。由于工作關系,彼此常陪同客人去龍川,而她明麗、儒雅、溫和、親切的感覺,讓我流連忘返。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龍川村原汁原味,“養在深閨人未識”,基本上處于自然形態。不過那時的游客也不多,也沒有專職的導游,只有一位文化部門聘請的一邊從事家務勞動一邊應急的女講解員。由于來的次數多了,我們變得很熟,她家就住在胡氏宗祠的后面,個子不高、微胖、四十來歲,姓胡,人很開朗,也很熱情,講解時偶爾會有績溪方言夾雜其中。那時沒有手機,通訊不方便,我幾次上門找她。不像現在來龍川的團隊、自駕游多了,星期天常爆。 龍川是胡姓聚簇而居的村落,歷史上人才薈萃,僅宋、明清三朝有進士十一名。據記載,東晉散騎常侍胡焱,原籍山東青州濮陽,隨元帝南下,鎮守歙州。咸康三年(337),胡焱游華陽至此,見地勢“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卜龍川之口荊林里聚族而居”,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歷史。 龍川村一大特點是龍川河自西往東穿村而過,河寬不過十米,流水淙淙,碧清如玉,經胡氏宗祠與登源河匯合后,水面寬闊,波平如練。奕世尚憶坊就聳立在龍川村古時進村的官道口,位于十全十美橋南端。十全十美橋由十塊厚重的花崗巖條石長成。當年正是這座十全十美橋保護了這座奕世尚書坊、進士坊、聯壁坊、節孝坊、百歲坊等十三座牌坊,經過歷史的滄桑,悉數破壞了。“文革”期間因怕砸斷這座十全十美橋,斷了兩了兩岸的交通,奕世尚書坊才得以保存下來。 奕世尚書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為旌表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而立,氣勢磅礴,鏤刻、線刻極為精美,2013年5月,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奕世”語出《國語·周語》“奕世載德,不忝前人”,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的意思。牌坊當年被年代并不久遠的低矮的民宅所包圍,擠壓得透不過氣來,參觀者連個立腳的地方都沒有。2000年,姚明和承包經營龍川景區以后將沿河及牌坊周圍的建筑一一拆除,新建了一條旅游通道,另外又在河上建造了兩座石拱橋、兩座木板橋和一些新的景點及附屬設施,有一批專職的導游和管理人員。今日的龍川村水街柳依依,兩岸相通,龍川景區青春煥發。 奕世尚書坊對岸是新仿造的都憲坊,為胡宗明而立,胡宗明曾以都御史的身份巡撫遼東。距都憲坊十幾米遠的地方就是少保府,后改為龍川村小學,當年大門的兩邊有兩只不大的溫順的古石獅。今天利用原少保府遺址建起了胡宗憲抗倭紀念館,塑有胡宗憲銅像。胡宗憲是把釣魚島首先標注在中國海防圖上的第一人,具有官方文獻性質,意義巨大、深遠。 再往前就是有著“江南第一祠”美譽的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間重建,占地面積一千七百二十九平方米,建筑面積一千五百六十四平方米,融磚、木、石三雕于一體,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稱,前后三進七開間,氣勢磅礴,特別是正廳隔扇門腰華板《荷花圖》、《鹿圖》、的雕刻十分細膩,刀法圓潤、流暢,被中外建筑專家和人文學者稱為“木雕藝術博物館”,1988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曾陪著名作家李銳先生到龍川參觀。李銳系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榮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高個子,略微白凈的臉,留著小胡子,一路上言語不多,很少笑,偶爾攀談卻很和氣。跟著導游,他看得十分仔細、聽得十分認真。在奕世尚書坊和胡氏宗祠前我們幾次合影留念,臨別時他將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厚土》題名贈送給我。我常到龍川村,但陪著名作家這些年還是第一次。 胡氏宗祠的對岸是一棵高大的樸樹,龍川村酷似船形,如果說龍川村是一條船的話,那這棵高大的樸樹便是這艘船的桅桿,揚帆起航,龍舟出海。 通往龍須山有三條道,我選擇了龍須山古道。據說古道直達胡宗憲當年讀書的龍峰書院,書院毀了,遺址還在,從事文史工作的我興趣更濃。山腳下是廣大的竹林,正值初夏,滿眼嫩竹,還有剛冒出的新筍,我感到無限的期待。然而一踏入古道便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密密麻麻、高聳入云的杉樹,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由于多年禁山,山蠻蒼潤,林木蒼郁,零星的雜樹點綴期間,遮天蔽日。古道曲幽暗,偶爾射進的陽光也讓幾倍同行的女士手舞足蹈,借樹留影,但大都半是光明半是陰暗,有一種花明月暗俏美人的意境。爬了近一個小時才到達一天門,一天門由一塊天然巨石形成,如同斜拉橋,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氣概。再往上約半個小時到達二天門,二天門是人工用條石壘砌而成,呈半圓形。一個愛攝影的女伴噌地一下爬上圓頂,似乎要做一次月下老人。在一天門至二天門途中峭壁上刻有一方石碑,但內容已無法考證,石質風化得厲害,又呈暗黑色。我登過許多名山,但很少見過歷史這么久、山道這么長,歷經風雨,臺階基本完好的石板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越登我越驚奇,越登越感到羞愧,生在績溪,工作在績溪,幾十年,才第一次登龍須山古道,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悵然若失的感覺陡然而起,績溪還有多少遺存和美景未被發現呢?有的樹木緣石而生,有的花就開在懸崖峭壁上。順著山脊,村民們據說的龍眉、龍骨隱約可見。正當我們繼續攀登,向龍須山頂、向龍峰書院遺址進發的時候,一個電話打來要我們下山了,望著那有待繼續攀登古拙幽邃靜默的石板路,我們不無遺憾地往回走。 龍須山多奇、龍須山瀑布多美、龍峰書院何等規模,等等,我心存懸念,下次再來,一定要看個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