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焱,龍川胡氏譜牒資料記載說:“字子琰,仕東晉,拜監察御史,出按廣東,官至散騎常侍。大興元年(318),提兵鎮守歙縣。民賴以安,賴賜田宅于新安之華陽鎮,因家焉,子孫散遷郡邑。”這兒說的新安、歙州,都是古徽州的舊稱。華陽鎮是績溪建縣以來的稱謂,為歙之東北隅的泛稱,其中心在今績溪縣城東后岸村一帶。
新安是古徽州在兩晉和南朝時的稱謂。公元280年,也就是西晉太康元年,晉滅了吳國以后,古徽州才由吳時的新都郡改名為新安郡。新安之名,來自黟縣境內的新安山(今屬祁門縣)。歙縣則是古徽州在隋唐時的主要稱謂。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因“罷天下郡,以州統縣”的原因,將新安郡改為歙州。隋煬帝時,恢復郡的建置,又將歙州復名為新安郡。到了唐朝初期的武德年間,又重新稱為歙州;唐玄宗天寶年間,還一度恢復新安郡的稱謂,但很快到了肅宗時又稱歙州,此后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才定名為徽州。作為郡、府、地區級的地名——徽州,一直使用到1988年黃山市成立的前夕。徽州之名共用了867年,可謂歷史悠久。
胡焱鎮守新安的政績如何?龍川胡氏譜牒資料中有一首《新安父老歌》可窺之。歌作于咸康五年(339)十月,此時的徽州稱新安,歌詞曰:
有天有地久荒廢,侯來為政心彷徨。
力役無征民無妨,區劃開墾有奇方。
三年溝澮水洋洋,男事耕兮女事桑。
豐衣足食遂安康,愿公福祿永無疆。
噫嘻再歌兮足食。足食賴公田野辟。
由此可見,胡焱到新安后,擾民的征役被中止了,久廢的田地也被復墾了,水利得到了重整,農桑生產得到了恢復,使新安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在金秋后的歡慶中,百姓們既謳歌胡焱,也在為胡焱祈禱。
胡焱定居龍川,被后人奉為一世祖,始遷祖。胡焱定居龍川,是愛其山水秀麗,但也不忘山東故里。因此,在他的子孫輩中,都安排了一、二位后裔返回山東。其家族譜牒資料顯示,從8世到12世,龍川胡氏的子孫遷往他處的還有8世的以仲,分居浦口,以濟,分居宣城;13世的從尚分居六都,從玢分居七都,從暉遷歙縣;17世的師尹分居華陽鎮,師泰分居大松林,師民遷居嶺里;20世富實分居杭州;21世念五之弟念六分居淳安。其主流,仍住龍川。
胡炎及其子孫們,憑籍從山東帶來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儒家文化傳統,在龍川這片熱土上開始了數十年隱逸與耕讀并舉的生活。其二世祖志康,是龍川最早的拓荒者,繼其志的還有三世祖延慶、四世祖萬成,他們亦耕亦讀,心態平衡,硬將茫茫的荊樹林開辟成田隴莊園。到了五世祖汝能,龍川胡氏子孫才開始走上仕途,他累官至潮州太守。其子,六世祖勝琳又繼續在龍川經營田隴,七世祖永智又入仕任嚴州府同知:八世祖以榮、九世祖泰元,繼續立足龍川,耕讀不己,至十世祖思謙又步入仕途,官居太師,爵封魏國公,在龍川留下了太師墓道,在府志中留下了芳名。此后,思謙之孫張荻、五世孫葉環、七世孫儀風分別官居建德、遂安、常山的縣尹,八世孫師舜授江西建昌府同知,十世孫子榮為杭州樞密使,十一世孫富賢授杭州國師。在累代的耕讀中,既開拓營建了龍川,又有不少人走上了仕途,對國家作出了貢獻。
龍川胡氏族人的繁衍狀況,早在南宋景定二年(1261)就得到了宋紹定進士、時任端明殿學士、右丞相兼樞密使的歙人程元鳳(1200~1269)的首肯,他認為,胡炎的忠清,胡汝能的博學多才,胡思謙的勇烈,胡張荻的明決,都值得后人學習、發揚光大。
龍川胡氏祖籍青州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山東鄆城一帶),相傳為西周胡公滿后代。東晉大興元年(318),世居濮陽板橋村的胡炎被朝廷委任為散騎常侍,奉旨提兵鎮守歙州。咸康三年(337)胡炎娶華陽汪氏為妻,遂舉家居徙華陽鎮。不久,胡炎“游觀石鏡,登龍峰景致,羨其山水清麗”,地勢恢弘,東聳銀瓶龍須山,南倚天馬貴人峰,西勢形同雞冠若鳳舞,登源河蜿蜒似飛龍,乃攜家室遷居此地。胡炎因此而成為新安望族績溪龍川胡氏宗族的開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