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績溪視窗 > 文章詳情
績溪金沙人與徽文化 作者: 唐延軍 文章來源:績溪視窗 點擊數: 10081 更新時間:2016/7/27 15:19:36
金沙鎮位于績溪的北大門,蕪屯公路自北向南穿境而過,五個行政村有三個位于省道干線上。民國二十五年《寧國縣志》記載:歷史上,金沙隸屬于寧國縣,劃為二十五都,名為安樂鄉屬胡樂司管轄。民國二十一年又劃分為關英鄉和葛里鄉。一九八九年版《績溪縣志》記載:“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九日,寧國縣的三十八號橋、金沙、黃土坎〔行政村〕劃歸績溪管轄。”
待新人酒桌 江來國 攝 山水相連道相通
古徽州疆域北至叢山關為界,之下隸屬宣城府寧國縣。明代禮部右侍郎休寧人程敏政自京城返徽州故里,立叢山關下,家鄉的春風撲面而來,心潮澎湃,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過叢山關》:“江南江北路迢迢,馬上朱顏覺漸凋。今日故鄉初入眼,叢山關下巧溪橋〔位于鉄路橋西水碓下小村〕。”金沙在地理形勢上與績溪親切相連,綿綿群山巍峨起伏渾然一體。民國《寧國縣志》記載:“寧治處叢山中,峯巒層疊,四面聳若屏障,其山脈約分四支,均以黃山為祖。自黃山經行歙績逶迤直入縣境者三支,一支自縣西南龍叢山、洋丁山起轉,東北為石鏡山,西北為紫山、蜀洪山,又轉東北,經麈嶺、云門、蟠龍、泰山尖等至雞山,析為妙山、白云山、石巖山。”金沙南與徽州雄關叢山關毗鄰,東與磡頭、伏嶺相接,西與校頭相抱。 績溪素稱宣徽之脊,自然水向低處流。新版《績溪縣志》記載:“金沙河發源于校頭鄉東坑山南麓,東南流經龍叢源峽谷至叢山關下折向東北,流貫于金沙谷地,長二十公里。上游流程九公里,稱龍叢源水。出叢山關進入下游,稱金沙河。”另支水系戈溪河,“發源于和陽太子山西麓,長二十二公里。”兩條河流于三十八號橋交會,水量豐富,為寧國的大河——西津河的河源。
金沙生態 江來國 攝 金沙在古代位于徽寧驛道上,石板路,寬二至三米,是徽州府與寧國府之通衢。南接叢山關,經關英橋向北至胡樂司,通往寧國。境內有兩個驛鋪:白馬鋪〔位于黃土坎村〕、金沙鋪。明代刑部主事陳陽寫下名詩《過金沙官道》:“籍籍塵喧過耳音,行藏隨寓此生心。松風解酲茅亭醉,一曲無弦膝上琴。”徽寧驛道就是國道,每天人來轎往,騎馬的、推獨輪車的煞是熱鬧。徽州人上寧國府、去京城必走驛道,還有磡頭人上寧國,走戈溪源道到達關英橋后再上驛道。從關英橋向西去新坑,翻過大山,可通往旌德仕川。
金沙喜事上的徽廚 江來國 攝 民國二十三年春,蕪屯公路通車后,荊州、和陽、磡頭、胡家人去寧國、蕪湖、屯溪,也都走鄉道到達三十八號橋轉乘汽車。原來三十八號橋沒有村莊,就是因為建了蕪屯公路后,過往旅客多了,陸續辦起了飯店、旅社、雜貨店,山里的木材、毛竹、柴炭、土特產品從這里裝上汽車,運往四面八方,居住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形成了村莊。 徽州績溪從三個方向懷抱金沙,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同喝一源水,同行一條道,源遠流長。
|